引领新发展 创新锻造经济腾飞内核动力

11月6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正式揭牌。与此同时,育成中心启动“大湾区新材料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此举预示着,实验室将以更为主动姿态参与到东莞产业链构建,新材料产业发展迎来新平台与新动能。

近年来,东莞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批重大科研平台载体涌现,其中不乏国家和省级项目。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预研项目……在重大科学装置和平台加持下,东莞加速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在此过程中,松山湖功能区无疑是推动东莞科技创新的“火车头”。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在国家级资源的加持下,松山湖这片发展热土的创新底色更加明显。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松山湖是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以松山湖为核心的松山湖功能区,已经为前来投资兴业的企业提供覆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在内的多链条赋能体系,创新成为锻造经济腾飞的内核动力,一座湾区创新之城正在加速崛起。

撰文:何明强 黄少宏

聚力创新链 抢占制高点释放创新活力

当前,大科学装置成为源头创新的利器,也成为区域内原始创新的“活水”。

在松山湖功能区内,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最亮眼的名片。作为一个高度开放共享的用户实验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以来广受用户青睐,吸引了大批从事中子散射研究的高水平科学家聚集,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多项成果。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散裂中子源超额完成了开放运行任务,全年提供用户机时4576小时。自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服务全球用户,已完成超过300项原创性课题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日益成为原始创新的源头,相关研究成果为产业化提供了基础。今年8月,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简称BNCT)实验装置在东莞研制成功,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将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这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布局东莞以来,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随着其他产业化应用场景的逐步解锁,原始创新正为松山湖功能区注入发展新动能。

如果说散裂中子源成为松山湖功能区谋划原始创新的“发动机”,那么,松山湖材料试验室则成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平台。

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落户两年多来,引进了10位两院院士及3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四大板块布局建设基本完成,已布局十大前沿科学研究方向,引进24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成立产业化公司22家。

此外,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大多集中在松山湖功能区,其中有4家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累计培育科技企业1600多家,自主创办科技企业70家,为上万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当前,依托上述平台机构,松山湖正在加快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

除了构建平台提升创新能力,松山湖还通过举办中国创新挑战赛的形式精准对接技术创新供需两端,根据功能区企业提出的技术创新需求,精准寻找国内外技术“大牛”给企业破解技术创新痛点,拓宽创新渠道,打破企业创新孤岛。

“政府多次组织企业到不同的高校交流对接,这使得我们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瓶颈突破的效率大大提高。”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科研总监李卫荣表示,近年来,公司依靠政府搭建平台而成功实现技术需求对接与转化的有80%—90%。

在今年的创新挑战赛期间,东莞宜安提出的“高强高导铝合金结构与器件一体化制造技术”需求,目前已收到多个团队方案,下一步将选择团队共同合作攻克该技术的“天花板”。

据统计,今年仅东莞·松山湖赛区就征集和挖掘创新需求217项,征集解决方案105个。通过借力这一国家级赛事,松山湖探索推动成果转化新机制,以“需”聚才,聚拢更多科技成果、人才成果,赋能地方企业,加速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松山湖科学城参与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串联产业链 多业态“百花齐放”构筑发展新格局

2015年,研究生毕业的张峻彬跟随李泽湘来到东莞松山湖,开启了创业征程。第二年,云鲸智能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成立。

云鲸智能致力于研发提升生活品质的服务机器人,开发了全球首款能够“自己洗拖布”的扫拖一体机器人。2020年首次参加天猫“6·18”的“清洁嘉年华”活动,上线30秒就卖掉1.3万台,并长期位于家电榜单前列。

如今,继4月完成B轮融资后,云鲸在短短两个月后完成C轮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源码资本、高瓴创投、字节跳动跟投,势能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估值已超12亿元人民币。

“松山湖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松山湖给了云鲸非常好的环境与配套支持,使我们免于被融资难题、法务问题等耗费精力。”在张峻彬看来,与时俱进的人才住房补贴、较低的生活成本,以及东莞无可比拟的完整产业供应链,这些都让松山湖成为培育优秀公司的摇篮。

据不完全统计,在松山湖功能区周边,集聚着超过17万家工业企业,涉及30多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完整制造业体系,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配备世界级产业链条配套体系,共同奠定现代产业体系的深厚根基,有力带动了像云鲸智能这样一大批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成果、新项目在东莞落地转化并快速发展,推动松山湖功能区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也带动龙头企业成体系成生态地加速布局。

9月10日至12日,备受瞩目的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在东莞松山湖举行。行业盛会二度落地,让松山湖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过去十多年,华为在打造自身基于全场景智慧生态底层创新支撑的“黑土地”的同时,东莞松山湖已然成为与华为携手共建万物互联无限可能的创新“黑土地”。

自从2005年首次投资落地以来,华为公司已经在松山湖先后投资建设华为机器、华为大学、华为终端、华为研发实验室等项目。并带动包括中软国际、歌尔智能等一系列产业链伙伴加速布局松山湖功能区,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生态闭环,并带来数以万计的研发人才。

更为重要的是,除华为外,松山湖功能区引进集聚了东阳光、生益科技、拓斯达、京瓷办公、华科电子、富港电子、明鑫电子、永强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主导产业迅速崛起,纺织服装、商贸物流、食品饮料、模具、印刷包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蓬勃发展。

截至今年3月,松山湖高新区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0多家,形成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引领、多个新兴产业领域齐头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松山湖高新区强大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既有效带动功能区九镇的传统产业升级,同时形成松山湖高新区以发展总部经济为主,功能区九镇承接创新资源外溢发展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为打造高新技术上市企业总部集聚发展的新高地,在2020年松山湖功能区投资推介会期间,松山湖上市公司总部基地正式推出,依托优惠政策,规划土地空间,深耕本土优质企业培育,同时吸引更多优质上市企业总部扎根落户松山湖,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力争打造成为整体市值上规模、综合实力上水平、产业质量上层次的上市企业总部集聚地,推动松山湖产业链再上新台阶。

激活人才链 全周期培育打造人才磁场

2018年,本末科技创始人张笛从香港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松山湖,开始了他的创新创业之旅。

张笛说,作为一家科技型硬件企业,本末科技对于工艺、生产有着非常高的需求和要求,目前公司正在探索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链条化创新模式,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成立,为打造“研发+厂房”空间一体化提供了可能性。

7月24日,湖光辉映下,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式揭牌,这里拥有为数不多集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商住配套、国际交流等于一体的优越创新创业环境。

半年多来,粤港澳院士峰会、中国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论坛、中国创新挑战赛、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等一大批高规格高品质活动先后在这里举办,社区创新氛围日益活跃,各类产业、创新、人才、商贸、文化活动每周举行,让这里正在加速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创业不夜城。

“我们要建成先行先试政策的创新创业孵化摇篮,吸引更多青年创新创业团队聚集。”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炜表示,东莞将以此作为国际创新创业的新起点,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方式,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和合作中抢抓机遇。

近年来,松山湖正着力打造一个全周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园区现有的资源,助力园内人才成长为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松山湖如今已经成为东莞市区域教育高地。目前园区已拥有各类院校36所,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善教育链条,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学校,并通过功能区教育统筹发展和集团化办学,辐射带动周边镇区教育发展,在东莞乃至周边城市均已经形成广为人知的松湖教育品牌。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主体,未来这里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与吸引路径,成为摆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高端教育资源提升迫在眉睫。

作为松山湖探索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的重要举措,粤港机器人学院由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从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大一的新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以“新工科”模式,在国内率先探索培养机器人人才的新方式。

该学院学生前两年在各自高校学习,后两年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创业,以创业为手段,跨学科全方面地提升各项技能,如机械设计、软件、电子工程、财务管理等。

对于这一开创性试验,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其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粤港机器人学院通过形成现代化体制机制,构建起机器人产业创业孵化模式、创业生态文化,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此举不仅推动了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好的区域创新创业环境,还可以为东莞乃至广东引进和培育众多产业创新人才。

除了在大学阶段充分利用粤港机器人学院等平台资源,构建起“专业课程学习+项目实习+创业素质教育+产品设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知识—产品—产业”创新创业发展模式,每年由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举办的科创训练营,吸引来自全球的年轻创业者聚集到松山湖,用6周的时间深入了解并体验创业的过程,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最终选择来到松山湖创业发展,一部分人则将这片创新热土的所见所闻带向全世界。

而在中小学阶段,松山湖正在通过构建中小学生“全人”培养体系,对在校生实施开放式教育模式,尊重个人兴趣爱好,培养创新思维,同时不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手段,不定期安排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松山湖常态化开设和幼儿相关的主题性活动、STEAM课程、动手实践活动等创客启蒙课程,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系列贯穿创新人才全周期培养的布局,已经遍地开花、蔚然成势。

企业案例

金龙东创:连续5年增速50%

“iPhone11的摄像头就是由这台机器组装的。苹果耳机在洗衣机里也不怕进水,是因为我们的点胶技术实现了防水。”广东金龙东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金龙东创”)副总经理陈立志说,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新兴企业,依靠技术创新逆势而上,克服疫情影响,产销均创新高,预计今年营收总额超3亿元。

金龙东创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为3C行业、新能源行业、半导体行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测试、组装解决方案的自动化科技公司。公司所在地位于松山湖功能区内的寮步镇,直接承接松山湖产业辐射。

“竞争对手皆为国企或央企,金龙东创作为唯一的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站得住脚,必须拿出真本事。”金龙东创CTO刘蛟锋说,公司长期以来与世界顶级公司合作,3C产品(包括苹果耳机及相关智能穿戴用品)、特斯拉等订单大幅增加。数据显示,该企业销售额连续5年保持50%左右的增速。

“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陈立志说,公司抓住研发创新“牛鼻子”,在寮步镇设立声学、光学、视觉、点胶、焊接5个实验室,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均超过收入的10%,“东莞正谋划成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松山湖功能区是前沿地区,有最新的产业发展动向和最好的政策人才支撑。”

“金龙东创选择落地寮步,看到的是以松山湖为核心正在形成的智能装配产业生产带,在华为终端引领下,以松山湖为核心,一大批企业落地,为企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氛围。”陈立志说,作为一家总部在深圳的企业,金龙东创在松山湖功能区的发展如鱼得水,业务发展较快。

2017年,金龙东创申请成为寮步镇倍增企业,2018年申请成为市协同倍增企业,申请时2017年公司的产值为5000万元,目前公司已经完成倍增计划。截至今年9月,公司营收达2亿元,预计全年总营收超3亿元。

“我们立足3C和新能源行业、布局芯片测试行业。”谈及公司未来的发展,陈立志说,未来国家会大力发展芯片行业,金龙东创已经开始布局,加大芯片测试领域的投入。

未来,金龙东创公司继续致力于助力非标自动化行业新发展,将大手笔招引人才。目前公司已申请博士研究生工作站,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刘蛟锋说,松山湖功能区内完备的产业链和优质的政府服务,让企业更有信心扎根东莞,公司越来越多的高管选择在东莞安家居住。

人才说法

逸动科技创始人和首席运营官潘宗良:

松山湖最适合专心研发产品的创业公司

近年来,东莞掀起智能化改造热潮,以松山湖等产业园区为代表提供研发创新和项目孵化等支持,80后创业者潘宗良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逸动科技2012年初创于香港科技大学,2015年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成立研发总部,2016年在松山湖固高科技园成立工厂。逸动科技主要做水上电动推进器设备。“项目有时被称为水上特斯拉发动机。大疆是榜样,逸动也首选做海外市场。”潘宗良说道。

作为主攻国外水上电子动力市场的创业公司,年轻的潘宗良作为创始人和首席运营官,成为青年创业者中的佼佼者。

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的潘宗良是一名机器人发烧友,擅长电子技术。2012年本科毕业后,潘宗良的团队在香港注册公司,但在公司运营中发现,香港其实不太适合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发展,于是刚开始就将公司迁到了深圳。

“2013年底,我们推出第一款产品,这是6000瓦的大功率船外机,刚开始市场反响非常好,但供应商问题难以解决。”潘宗良表示,由于产品主要面对国外客户和高端市场,所以对产品供应的要求十分严格,但初期公司规模小,找到质量好、价格低的电机供应商非常难,因核心部件缺乏,产品无法实现量产,公司面临巨大困境。

在找不到合适核心供应商的情况下,潘宗良和团队决定自己做。2014年公司从电机制造重新开始出发。“正好当时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开业,在导师李泽湘引领下来到了松山湖。2014年10月,公司正式在东莞成立。”潘宗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一切都很顺利。

2015年10月,第二代电动船外机正式推出,公司慢慢步入正轨。“松山湖给予我们成长空间,让我们不受外界干扰,最适合专心研发产品的创业公司。”潘宗良表示,为了测试样机,公司需要频繁到水上进行实验,松山湖管委会还专门增设了一个码头。

“从居住(公租房)到接触创投机构进行融资,松山湖给予我们大量的扶持和帮助。在产业基地,我们完全不需要操心运营公司所涉及的诸多琐事,可以专注在产品研发上。”提起东莞的优势,潘宗良特别提到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势。潘宗良来莞前很难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但在东莞找到了多家稳定合作的供应商。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