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井鑫/北京报道
在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前瞻性应对不良反弹的同时,中小银行时下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步伐,包括核销、批量转让、定增搭售等方式。按照监管此前的目标,银行系统计划全年处置不良贷款约在3.4万亿元,而前三季度的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规模近1.7万亿元,这也意味着银行资产处置的压力将集中年底。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由于逼近年关,多家中小银行均在地方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持有的债权资产包,其价格低至一折。当前不良资产交易市场行情偏冷,资产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价格不高,中小银行直接转让处置不良的难度也相应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预测银行业完成3.4万亿元不良处置目标压力很大,但是银行将大折扣、大规模的“出包”,四季度处置不良规模大概率会超过1万亿元。
密集挂牌资产
12月2日,山西某银行25笔不良资产在山西省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这25笔不良资产均以2户为单位转让,涉及的不良资产转让底价总额超过3000万元。
山西省产权交易所挂牌信息显示,25笔不良资产挂牌报价处于15万元至523万元之间,以2户不良贷款债权项目为例,贷款本金为374万元,债权总额为742万元,而转让底价仅为37万元。这相当于贷款本金打1折,债务总额不足0.5折。
在广州产权交易所,广州银行于近期发布了6份不良贷款的债权转让包,涉及到深圳市飞马国际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扬名百货有限公司等企业债权;广州农商行今年则在该交易所发布超过60份不良资产债权转让项目。
“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原因,银行业不良资产交易整体降幅很明显。”一家银行系资管公司人士称,资产评估难度加大,后端处置周期也更长了,二级市场并不活跃,也影响了资产交易量。
据浙商资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 年上半年不良资产市场整体交易呈下滑趋势。上半年银行招标规模约为525 亿元,同比下降 27.7%;AMC 招标规模约为 9322 亿元,同比下降 8.2%。银行成交规模约为 1404 亿元,同比下降 28.3%;AMC 成交规模约为 1140 亿元,同比下降 17.0%。
上述银行系资管公司人士认为,市场资产供给大而需求小,造成了一定的不平衡。“收资产包也是要处置的,如今大环境不利于资产处置,收购的冲动也就比较小。”
“政策上鼓励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而银行也确实有处置的需求。从时间上看,由于部分贷款的延期,明年银行处置不良的力度可能更大,这让银行不得不对不良资产进行‘甩卖’。”该人士称。
据记者了解,由于银保监会政策上明确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快不良处置,各地方也相应出台了法规督促机构的政策的落地。
9月29日,北京银保监局下发《关于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通知》,要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不良处置效率,前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6月,四川银保监联合7部门发布《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若干措施》的通知:包括积极争取不良资产跨境转让试点,引进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督促金融机构通过现金清收、重组、核销、打包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处置力度。
“年底是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一个关键时候,也会是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上述银行系资管公司人士认为,挂牌转让仅仅是一种方式,目前处置资产渠道也越来越多了。
万亿资产“处置中”
尽管不良资产交易市场行情偏冷,但是市场普遍预计四季度银行不良处置规模很可能接近前三季度总和,规模破万亿元。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2.84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98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6%,也较上季末上升了0.02个百分点。
在国有大行中,除了邮储银行之外,五家银行不良率均有所上升。截至三季度末,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67%、1.55%、1.52%、1.48%和1.53%。
股份制银行中,超过半数的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处在上升通道,尤其是零售业务占比较大的银行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
国际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银行不良资产上升压力或延续到明年”。这也就是说,明年仍将有一部分延期偿还的贷款形成不良,而这也倒逼如今银行加快不良处置,避免不良指标大幅波动。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提出,今年将加大对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全年预计银行业要处置3.4万亿元,而去年同期为2.3万亿元。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1.73万亿元,同比增加3414亿元。这意味着,预计四季度银行业将有1.67万亿元不良资产需要处置。
“四季度不良处置要达到前三季度的总和,处置的压力比较大。但是,四季度处置总规模达到1万亿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一家券商分析人士,相比中小银行不良处置的难度来看,大型银行的处置能力更强,在批量资产转让中的议价能力也更大。
“业内更加关注的是,这些不良资产是需要真实的处置和消化,要市场化来处置,避免其中的违规行为。从监管近期的处罚来看,不少机构通过违规核销不良、以贷收贷和虚假出表来掩盖不良,这些不良仍然存在,对降低风险没有任何意义。”该人士表示,低价“出包”将是部分银行的选择,而一些资方也会借助这个契机“捡漏”。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