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记者 王志浩 黄露玲
“十三五”时期,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了哪些成就?
“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会在怎样的大背景下铺展开来?
未来,农业要往哪个方向发展?
今天大众日报这几篇报道,带你品读“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背后的蕴意和担当。
张清华: 50万元授信额度换来年利润过千万元的公司
近日,在兰陵县小仲村,“清华一号”辣椒品种“创始人”张清华看着自家大棚里火红的辣椒,心生喜悦。短短两年,他将原来5个大棚迅速发展至占地200余亩、60多个大棚,自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带头人”。“这多亏了农商银行的‘新型职业农民贷’。”张清华说。
2018年秋,刚刚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张清华,本想摩拳擦掌干一番事业,但到银行一打听却泄了气——自己的授信额度只有10万元,远远不够启动资金。兰陵农商银行在了解到张清华的资金需求后,第一时间成立了信贷支农产品创新实施小组,并通过走访调研,深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经营特点、生产规模、资金需求,做好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张清华很快获得了兰陵农商银行50万元的授信额度。这笔资金被他用于扩大生产与推广“清华一号”辣椒上。不到两年,他就将家庭农场发展成年利润过千万元的公司。
截至目前,兰陵农商银行已采集新型职业农民及上下游客户信息3723人,授信3519户、5.56亿元,发放贷款2989户、4.61亿元。同时,该产品还获得“全国十佳服务乡村振兴产品”“2020年度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秀金融产品”等奖项。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新型职业农民身份换来“真金白银”》
陈仁芳:40年前的“知青”回村变成“农场主”
40年前,陈仁芳从青岛到招远的大户陈家公社下乡当知青。40年后,退休之后的他,又回到这片土地,加入了新型合作社,成为一名“农场主”。
大户陈家村通过合作社集中力量办大事,整合本村以及周边8个村的零散耕地、荒山荒坡共计11000余亩,由合作社集中规划、集中建设、集中经营,统一栽培矮砧苹果、鲜食葡萄等高端水果,以订单农业方式生产绿色无公害粮油产品,形成了万亩连片成方的高效生态农业园区。
“我承包的这9亩地,基本都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葡萄园里都上了水肥管理系统,一旦缺水了,系统自动检测,由园区水肥管理员统一浇水、施肥,完全不用我们操心。葡萄修剪、套袋、病虫害方面,也有专人进行指导。”陈仁芳告诉记者,园区农业设施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现代化改造,道路全部硬化,抽沙压土改良土壤,解决了个体农户无力承担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如今,在大户陈家村,像陈仁芳这样的“农场主”已经有上百个。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老知青重回故地变身“农场主”》
专家学者:构建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应从这些地方着力
12月4日-5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0”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
“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会在怎样的大背景下铺展开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认为,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到乡村振兴着力点。
他认为,从内循环看,要促进农产品进城,着力加强以冷链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从外循环看,要促进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增强对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红宇建议,保障农业产业安全要针对不同农产品对14亿中国人民生活影响的重要程度,按照一是保障吃饱、二是保障吃好、三是保障吃出花样来的农业产业优先序,完善和确定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
省政府特聘专家、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院长张来武认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转换思维模式,创新产业模式,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科技农业和智慧农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仍是短板。”省政府特聘专家、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说,从全国来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就要建立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市人才下乡激励机制,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省政府特聘专家、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提出,要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动由“输血”为主向“造血”为主的转变,真正让农民和农村实现自我发展和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苑鹏建议,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要更加关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着力解决合作社“小弱散空”问题。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构建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何处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