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重点任务时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我国种业安全短板主要在科技创新方面,打好种业翻身仗,要以研发为牵引,推动种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变革。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位于农业产业链最上游。尽管我国是当之无愧的种业大国,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种业强国。目前,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5%,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率为40%,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种业呈现“三个并存”特征:本土种质资源丰富与创新利用效率不高并存,科研育种人员多与产出转化效率不高并存,种业企业发展快与核心竞争力不强并存。放眼世界,种业正迎来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种业科技革命,全球种业新一轮并购已经完成,技术领先优势与市场垄断地位结合的特征更加明显。如果不奋起直追,就会受制于人。

从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来看,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

从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看,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当前,跨国种业已进入“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而我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

中国种子协会顾问组组长李立秋说,长期以来,我国育种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以论文、课题为导向,特征是导师学徒制、作坊式。许多发达国家则是企业化育种,以市场、农户为导向,特征是工厂化、流水线式。因此,有人曾将跨国种业巨头比喻成“航空母舰”,而国内种企则是“小舢板”。区别不仅体现在企业规模,更体现在科技创新上。

近年来,有关部门把品种入市权交给企业、评判权交给市场、选择权交给农民,极大激发了种业发展活力。随着我国种企研发投入加大、兼并重组加快,行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但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在经营规模上,农作物种业前十强仅占国内市场15.8%的份额;在创新能力上,全国农作物种业企业研发总投入不到德国拜耳的一半。

“我国有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底气。”在玉米育种家、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程相文看来,我国有世界最丰富的种质资源、世界体量最大的农产品产出规模、世界数量最多的育种科研人员,也应有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种业。我国种业自2000年后才开始真正走向市场化,用2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年的道路。如今,种业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成为业内共识,创新之源已经启动。

打好种业翻身仗,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

打好种业翻身仗,要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种业创新的突出短板,今后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不断挖掘具有市场潜力的本土畜禽资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