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跨越“数字鸿沟”①」八旬老人也过上智能生活

编者按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到2.54亿,占人口总数的18.1%,65岁以上达到1.76亿,占总人口的12.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生育高峰期即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口,悉数步入老年人行列。换言之,老年人已经不是特殊群体,而是日益庞大的普遍群体,不应该因为缺少掌握智能化工具的技能,而被智能化社会拒之门外。

其实,教老年人和教小孩子非常类似。同样容易忘记之前所学,需要反复教反复练;同样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抽丝剥茧循循善诱;同样身体机能有限,教给他们的技能应当是简单易行的。不同的是,不论是家庭成员还是其他社会成员,往往对懵懂的孩子有着无穷的耐心,却对渴望学习新技能,融入新生活的老年人缺乏耐心。

从家庭到社区,从社区到社会,都应当对尝试智能生活的老年人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多一些具体方法,当然,在安全性上也要多一些保障。

12月13日下午2点,76岁的曹阿姨像往常一样,准时到社区二楼会议室“上课”。和她一起参加学习的,还有十来名同一社区的“银龄同学”。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南院社区为期6次的“微信课堂”,迎来结课日。

早在2017年,长沙的这个社区就已探索引入社会组织,帮助曹阿姨这样的老年人群体熟悉、掌握、运用智能技术,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视频通话、发语音……这些我现在都会。”曹阿姨颇为得意地给记者演示。

独居的曹阿姨,平时和子女聚少离多,主要靠微信联系。前不久,她76岁生日当天,子女们纷纷发来微信红包。如今,她已能熟练使用收到的钱出门买菜,也会时不时发个红包给晚辈。

“微信课堂”像声乐课一样受欢迎

在中南院社区二楼会议室,龙玲霜一边大声讲课,一边将要点仔细写在小黑板上。“这一步怎么操作?”“我怎么加不了微信好友?”即使是“微信课堂”最后一节课,台下的“学生”依然有许多疑惑待解。

三四名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来回穿梭在十几位老人中间,手把手指导具体的操作步骤。 “老人容易健忘,所以讲新内容前,要把讲过的内容先‘捋’一遍。”龙玲霜是长沙银发族为老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银发族”)的工作人员,也是“微信课堂”的“常驻”老师。三年前,龙玲霜大学尚未毕业,就已担任“银发族”的志愿者,为包括中南院社区在内的社区老人上智能手机课。

“微信课堂”主要教老人使用微信。社区和“银发族”合作开设“微信课堂”,其实事出偶然。“我在社区当志愿者时,总有老人拿着智能机请教怎么用,后来和中南院社区合作时,双方一拍即合就开了这门课。”

龙玲霜所说的“合作”,是指“中南院社区银发族俱乐部”,是一个利用惠民资金与专业社会组织协力打造的“三社联动”示范项目。从2017年开始,中南院社区与“银发族”签订协议,面向社区的健康、高龄、失能失智老人,合作开办社区乐龄学院,开设各类兴趣课程。“微信课堂”是其中的“赠送项目”。

“一方面,微信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高频工具,老年群体也有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我们社区比较特殊,确实也很有必要开设这门课。”中南院社区党总支书记徐音说。中南院社区的“特殊”,在于这是一个严重老龄化的社区,在这个5000多人的“纯单位”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近1400人,80岁以上高龄的更是超过500人,其中还不乏独居老人,“老龄化程度超过上海,是长沙平均水平的3倍。”

徐音和龙玲霜都没想到,“微信课堂”竟然和声乐课、模特课、形体课等老年大学课程一样受欢迎。

“我不要成为社会淘汰品”

“几乎每节课都有二三十位老人来听,虽然他们上了年纪,腿脚不好,眼睛也花了,但学习热情却一点不减。”龙玲霜告诉记者,来上课的老人大多在70岁到80岁之间,最大的有85岁。三年来,共计有100多名老人报名学习,如果加上偶尔来“蹭课”的,参加人数超过200人。

老人们对待这门课都很认真。龙玲霜记得,独居老人张尧卿,生病住院期间不忘发来短信,请教“网络连接不可用”怎么办;78岁的章阿姨,因为照顾老伴缺了两次课,为此专门跑来向龙玲霜解释;70岁的赵阿姨,今年的“微信课堂”更是一期没有落下……

从如何语音聊天、视频通话、发朋友圈、收付款,到怎样预约挂号、出示健康码,再到制作手机相册、阅读新闻资讯,“微信课堂”的授课内容并不止于微信,而是涵盖了智能手机应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如何防范电信诈骗,每次讲课提及,我们都会重点强调。”龙玲霜补充道。她教过的老人中不乏“优秀学生”。

82岁的袁泳宾,4年前就买了智能手机,但却只会打电话发短信。上了“微信课堂”后,如今已能熟练用微信发语音、视频通话、转发新闻、调出健康码,甚至还会制作动态相册。“我不要成为社会淘汰品。”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学会网购。62岁的丁创业,拍摄的照片甚至在某个手机摄影大赛上拿了一等奖。

“用我所学专业的术语来说,‘微信课堂’应该算学习型成长小组。”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的龙玲霜,说起自己从事的行业头头是道,“老人在刚开始学习时,会感到压力,产生焦虑,不懂的也不好意思问,甚至会担心用坏手机或者过多花钱,并因此产生排斥心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龙玲霜和同事总是拿出十二分的耐心,一遍又一遍地教。

赋能老年人,帮他们建立自信

龙玲霜发现,老人和小孩一样,面对智能产品时,迫切的学习愿望总能战胜胆怯,“关键是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龙玲霜的朋友圈,总会收到“银龄同学”的点赞和热情评论;路上偶遇,老人也总爱拉着她攀谈许久。

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让龙玲霜颇感暖心。“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往往面临孤独、失能等问题,易诱发心理疾病。尤其是那些空巢老人,需要我们多一些关爱。”她觉得,养老需要扶老,扶老就像扶贫,关键要赋能。

根据长期的社区老人服务经验,龙玲霜和同事将中南院社区的老人,分为了低龄活力老人(50到80岁)和半自理老人(80岁以上)两大群体。对低龄活力老人,鼓励他们参加社区乐龄学院,学习包括“微信课堂”在内的各类兴趣课程;对80岁以上的半自理老人,尤其是独居高龄老人,则开展自理能力评估,定期上门提供服务。

中南院社区是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的老旧住宅区,退休职工从单位“剥离”到社会,多为空巢老人。 “针对社区特殊情况,我们想了不少法子。”徐音说。这些法子包括:在社区发展中老年志愿者,探索年轻长者结伴帮助年长老人的“近邻互伴”模式;推行“社区自治”,激励老人主动参与,老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倡导“隔代关爱”,利用“银发族”的学生志愿者资源,开展公益活动,让年轻人走到老人身边,关注、关爱社区老人……

湖南省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史铁尔教授认为,“在智能技术和产品高速发展的今天,老年人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他建议,智能化工具的操作要更便捷,让老人一看就懂,一用就会,社会力量要动员更多青年人帮助老年人学习智能化工具。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