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新年,不少人已经忙着为节日的餐桌做准备。辛苦了一年,为亲朋好友和自己做点好吃的,一起围坐着品尝美食、聊聊生活的滋味,既是放松,也拉近了距离。
记者日前就去了北京市的一家超市,推着小车转了转。你别说,新发现还真不少……
(小标题)老字号和网红为啥能齐飞?
冬天就是炖煮的季节。循着一股扑鼻的香气,记者来到超市的柜台前,品尝了老卤炖猪蹄。到底是炖了几个小时,胶质丰富,肉质软烂,难怪有人说是“女神的保养秘笈”。
现做天津鼓楼包子、速冻沈大成汤包、缸鸭狗宁波汤圆……超市里的老字号食品真不少。据京东旗下的七鲜超市广安门店的店长蒲培涛介绍,店里一方面突出老字号风味,一方面发掘品牌产品的活力,根据大数据捕捉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及时调整商品品类。在店里的6000多款商品中,每月会根据时令变化和销售情况淘汰更迭约1000款商品。
方便螺蛳粉、牛肉粉、韩国火鸡面、各种自嗨锅……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方便食品,不少是爆单的网红产品。不少消费者说,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本被外卖食品挤占了市场份额的方便食品,如今以更丰富的品类面貌强势回归。
品种丰富的美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食品加工行业快速发展。
特殊之年,通过农民朋友的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米袋子”“菜篮子”产品充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旺盛的活力源源不断从田野延伸到餐桌。
(小标题)一个面包单品为啥能卖到爆?
韩国蒜香奶酪面包,一个面包单品一经推出,销售额占到整个烘焙区销售额的四成以上。这是什么情况?
据烘焙区工作人员介绍,健康营养美味便利的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突出麦香味、低糖低油的欧式面包等也日益受到欢迎。
消费端的变化,正在倒逼生产端转型。今年以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过去小麦主要用来做馒头和面条,现在用作面包、糕点的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占比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已经达到35.8%,优质稻谷面积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认定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超过4.92万个,越来越多优质特色农产品摆上了超市货架和百姓餐桌。
(小标题)不出门为啥能吃各地?
想吃火锅?不同口味的火锅底料、蘸料、各种荤菜素菜通过超市App一键下单就能送到家,热气腾腾的美食立马安排上。
想念“冬天里最美的味道”?有“烤地瓜界的扛把子”之称的烟薯,是超市回购率颇高的明星产品。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有烤箱,在家就烤出滋滋流蜜的味道,让寒冬也暖起来。
不出门就能吃天下。如今,通过电商平台采购食材已是百姓生活平常事。下单稍等即达、注重送货及时率和顾客投诉率,都是“网上菜市场”的显著特点。
“疫情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门店线上订单从去年的四成增加到今年的六成,现在顾客在线下购物更多是体验。门店能够提供约6000多款商品,而网上平台可以提供约10万种。”蒲培涛说。
农产品背后的故事,今年真不少。
“疫情期间,我们在线上和线下一起开展‘买光湖北’主题活动,增加湖北农产品采购和销售,其中小龙虾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倍。”蒲培涛说。
战“疫”助农,为湖北拼单……特殊之年,吃货们用爱心助力信心,政府有关部门合力打通堵点、加强产销衔接,电商、批发市场等加大滞销农产品采购力度,让好产品走出田间,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也让餐桌增添了温暖的色彩。
(小标题)食品包装为啥越装越少?
微辣、中辣、超级辣?记者挑选火锅底料时,常常苦于一大包吃不完,这次在超市里发现了一种一包四小块的麻辣牛油火锅底料——每次一块,好吃又不浪费。
餐桌上的节约,既是务实,也是美德。提升效率、减少浪费的意识,正体现在诸多超市和餐馆的细节中。记者逛超市时,时常能看到工作人员用手持条码扫描器,查询单品数量,根据销售量合理补货。
绿叶菜是容易损耗的品种。为了保障既新鲜、“只卖当天”,又避免卖不完造成浪费,大数据起到了关键作用。据了解,超市门店通过大数据分析,可测算每日基本销售量,并根据雨雪天气、节日等因素动态调节进货量,大大减少了蔬菜损耗,基本可实现产销平衡。
小超市,大窗口。从线下到云端,从买今天到买四季,从吃本地特色到寻味中国、品尝世界美食,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正在让百姓购物的天地更广,舌尖上的幸福更多。
记者:于文静、谢希瑶
编辑: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