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年轻人“摸鱼”背后

美国石英财经网12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年轻人为何正念“怠工经” 副题:做个快乐的“失败者” 把大保温杯灌满草药茶放在桌旁;每50分钟离开工位去打水;在茶水间做15分钟伸展运动;立志成为公司里消耗最多厕纸的人……这是中国微博用户“推拿熊”给出的一些“怠工”小贴士。近几个月来,其“打工摸鱼经”已吸粉50多万,在中国千禧一代中引发许多共鸣,因为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令他们筋疲力尽。她说自己并非试图让人们逃避工作,而是应该反思一些做法——何必为了给老板留下好印象或与同事竞争而多加好几个小时的班。

在房价上涨、照顾家庭压力增大等因素作用下,中国千禧一代日益倾向于奉行更自由散漫的工作态度。将缺乏上进心或抱负视为优点的“丧”“佛系青年”等说法,是此类观念的早期表现形式。这与父辈受到的激励——努力工作将转化为更优质生活——形成鲜明对照。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很多更年轻一代,越发难以复制前辈的成功。这种被疫情加剧的焦虑感,已引发对学术概念“内卷”的更广泛讨论。今年,“内卷”成为中国互联网上一个热门话题。白领和外卖小哥都有可能抱怨工作竞争更激烈但缺乏相应回报。

上海的克拉丽丝就是自认错过黄金时期的年轻人之一。在互联网公司打工的她说:“有能力竞争的人竭力挤掉对手,而像我这种人……只能逃避并做快乐的失败者。”这种现象,一些发达经济体的年轻人很熟悉。例如,在曾盛行加班文化以至于出现“过劳死”说法的日本,许多年轻人感到气馁,对受职业驱使的生活失去兴趣。

某出版社的微信公号发布的分析称,“摸鱼”哲学、“内卷”概念等流行的背后,是年轻人对竞争机制以及更宏大社会结构的敏锐觉察,是对以“996”为代表的职场文化和生活压力的不满表达。

“推拿熊”说,在“偷懒”哲学的背后,许多年轻人正在生活中找到前进道路,而非将一切押注在工作上,“下班后,我的许多朋友都参加学习考试,以获得法律或金融方面的资格证书”。上述出版社微信公号的分析也认为:其实,“摸鱼”并非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人渴望在刻板社会结构的缝隙中找到自我生长的机会和可能。(作者简·李,丁玎译)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