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断桥变人桥:为何“拥堵的小长假”会出现“积极的戏谑”?

西湖断桥变人桥:为何“拥堵的小长假”会出现“积极的戏谑”?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有媒体报道,10月2日,国庆黄金周,浙江杭州西湖再次迎来旅游高峰。景区内人头攒动,“断桥变人桥”。景区内的志愿者说,游客素质明显提高,不文明现象减少,他(她)们工作相较以往,会比较轻松。不过,关于“断桥”的解释,有不少游客“戏谑”,人多到把“信号”都挤断。

坦白讲,对于“拥堵的小长假印象”,应该是近十年来,较为真实的图景。不得不承认,人们对于出游的渴望逐年激增。当然,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基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已经有质的飞跃。过去,对于假期来讲,就是“休息而已”。而现在的“小长假”,已经变成人们很重要的出游节点,因为“出游花销”已经不再是出游的门槛。

然而,这样的现实之下,“拥堵”就变成不可回避的问题。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小长假”意味着景区喧闹,影院纷杂,路途拥挤,人流不息。总之,所到之处,如果没有什么人气,就意味着不值得去,或者不应该去。因为,谁都清楚,好景致从不缺乏人气。

于此,“拥堵的小长假”就成为“黄金周”的标配。不管是“自驾游”,还是“跟团游”,不管是“周边游”,还是“出国游”都蠢蠢欲动。貌似,被集结化的出游,像是一种被演练过的行动一样,整齐划一,准时待命。这种氛围,放假的“前一周”,甚至“前一月”就开始发酵,直到假期到来,被融入商业大潮。

说到底,对于“拥堵的小长假”来讲,终归是出游者们的“共谋”。甚至,即便是“不出游者”,也难脱干系。因为,即便是“不出游”,不代表不在所居的城市中活动。总之,无论怎样,作为现代化生活的枢纽,城市永远喧闹,无论是假期,还是工作日。

当然,目前来看,乡村的山水之光,也日渐在被喧闹浸染,交通越来越发达,时间被加速,距离被压缩;故乡不在熟悉,他(她)乡不在遥远,所有人都可能是熟悉的陌生人,彼此身体触碰,却永远不会打开心扉,停下脚步,彼此“问一句”,“下一站”去哪儿?

“拥堵的小长假”,从消极的情绪,到积极的戏谑,这是理性之光,对于现代文明之困的一次加持。因为,文明意味着喧闹日常化,交互高频化。说到底,那些曾经的“绿水青山”,之所以能成为“金山银山”。完全有赖于,高速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的相互浸润。

所以,我们可触及的“拥堵”,本质上只是发展的“后遗症”,而非永远不可扭转的困局。事实上,从不同年代的认知变化来看,已经能窥出些许端倪。每一代人,因所处的生活模式不同,认知肯定不会一样,而当前的“扎堆出游”,不只是集结出行的问题,还有“从众出游”的触发。

总之,人们对于“出游”的理解,还没有回归体验本身。对于更多人来讲,“能出去就是好事儿”,甚至,还成为一种体面的装扮。于此,我们理解拍照式旅行,就似乎更为容易一些。当然,这不应该有高下之判。毕竟,人难以逃离所处时代的塑造。

而对于“出游”,从“奢侈品”到“消费品”,再到生活的“必需品”,总需要经历一种“非理性扎堆”的盛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眼下的情况是,还没有将“出游”变成“必需品”,这种情况下,“非理性”和“结构性”的出游氛围,依旧属于主流秩序。

这里强调的理性和非理性,其实并非指“神智上的问题”,而是强调“在出游这件事情上”,自己是不是体验的主体。说实在的,很多人“出游”,意义并非是体验,而是一种结构性的生活调剂。这种情况下,出游一趟,收获的多是舟车劳顿。

由此,也产生一种说法,“好出门不如歹在家”。当然,有这种想法的人,多是“父辈一代人”(50后,60后,70后),而对于将生活,生命奉为体验的“年轻一代”(90后,00后),事实上出游的心态,就已经完全不同。起码,更注重自我愉悦。

当然,媒体对于“小长假”的报道,历来也都是“拥堵图景”和“消费数据”,这些宏大而喧闹的声音,随着节律性的复盘,已经成为一种假日标配。甚至,有经验的媒体人,在假期没到的时候,就已经打好“腹稿”,准备迎接可预见性的“媒体围观”。

总体上来讲,人们对于“拥堵”的假期氛围,并不会太消极。甚至,对于多数人来讲,在这个过程中,能很好地感受到“生活变好”的直接迹象。因为,谈论“拥堵”的同时,每一个人都好像被“拥堵”环抱一般。“出游”和“不出游”,本质上只不过是位置的变化,而人们的物质生活确实越来越好。

因为,每一次“拥堵的奇景”,以及“戏谑的话术”,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于现实的肯定。即便,在拥堵的人流中,会不免烦躁不安。但是,当回到家中,坐下来回顾出游的行程,总还是能有很多触动。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还是乐于在人群鼎沸中,寻找欢愉的。

然而,一个既定的事实,对于国人而言,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出游”的习惯。起码,能称得上旅行的人,并不多。因为,对于“打卡式”,“拍照式”的旅游来讲,还是主流行为。而“体验式”,“感受式”的旅行,还属于少数派。所以,“积极戏谑”,根本上也是对“体验式”,“感受式”旅行的潜意识召唤。

就如“西湖断桥变人桥”来讲,可能意象上,确实已经脱离“断桥”的原本写意。但是,这就是现实的困境。物质生活都变好,每个人都想体验未知的名胜,这种时候“扎堆”就在所难免。当然,“拥堵”对于聚焦性的事物来讲,永远是常态。

而对于“出游”本身而言,要想变得舒心可人。根本性的改变,永远是心态的修炼。毕竟,“拥堵的小长假”盛景,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而积极的“戏谑”,将会成为一种长期的声音,在“每一个小长假”中得到应验,并真实地刻录在当事人的心底。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