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对于变异毒株是否依然有效?打新冠疫苗第二针比第一针疼?专家回应
国家卫健委20日通报,截至6月1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10亿剂次。
据报道,过去七天内,
英国99%的新增确诊病例感染的
都是“德尔塔”变异毒株。
不少网友发出疑问,
我国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毒株
还有防护效果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魏晟:
根据最新实验的结果,我们广泛接种的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毒株依然是有效的。特别是从广州疫情的防控经验中也可以看到,完成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即使发生了感染,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于没有接种的人群也是大大减少的。那么这也反过来说明我们现在接种的疫苗对我们的人群是有保护作用的。
6月21日,疫苗话题
#第二针比第一针疼#上了微博热搜,
真的如此吗?专家回应!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也不成立。
他指出,首先,接种的两针新冠疫苗成分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任何差别;其次,接种新冠疫苗后具体不良反应和不良程度因人而异,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会觉得打第一针更疼,也有人接种完两针都没有明显副反应。但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根据目前上海市疾控中心监测显示,反而是第一针不良反应比第二针更高,但这些不良反应里面没有什么严重的不良反应,仅仅是接种部位红肿、疼痛、发烧等。”
孙晓冬进一步表示,但如果有人在接种完第一针后出现了严重的经专家诊断为和疫苗有关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就不主张他接种第二针,而这个会由专门负责副反应调查诊断的专家来进行综合判断,主要看出现的严重过敏反应是否与疫苗相关。
“接种反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
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对此,孙晓冬否认。
他表示,疫苗接种反应强,并不等同于免疫效果好。目前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率低,且不良反应的发生仍是以局部反应为主。
现有疫苗对变异病毒仍有可观保护效果,
无论是否接种新冠疫苗,
戴口罩都要成为日常“标配”。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曾益新曾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坚持早部署、多路线,新冠疫苗研发速度与数量始终处于世界第一方阵。在疫苗研发生产过程中,始终把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放在第一位。
除此之外,专家们表示,近期发生的本土病例提示,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外发现的变异株传播能力增强,但我国现有疫苗对变异病毒仍有可观保护效果。在群体免疫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接种新冠疫苗,戴口罩都要成为日常“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