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常青藤家长会”
“入会”
即可领取牛娃爸妈必备60G留学资料
“内卷,要从娃娃抓起”。
最近在追电视剧《小舍得》,里面一个片段让主页君大受震撼——
一个上海妈妈在孩子8个月大的时候,就请了一对一外教。
不是,八个月大的小孩还不会说话呢,这请的是外教还是早教啊?
孩子妈接着解释道:“为的是让孩子的中英文在同一起跑线。”
剧中上海妈妈的女儿已经三岁,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为了让孩子有沉浸式的语言环境,这位妈妈还会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全英文交流。
而我,这条内卷的漏网之鱼,小学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
鸡娃的准备工作,最早可追溯到胚胎时期,为了让孩子跑赢“大盘”,妈妈们需要选择一个好的妇产医院,就这样,内卷被带到了子宫里。
(图源: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孩子从出生的第三天起,教育就已经晚了两天”。
这是一个针对0-3岁孩子早教机构的宣传语,孩子呱呱坠地之时,便是内卷开始之日。
这场没有硝烟的鸡娃竞赛,从幼儿园入学开始,就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
在一些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孩子想进幼儿园是需要排队的。
这跟是不是本地户口、有没有学区房无关,只要想进好的幼儿园,就得挤破头,而有的家长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已经在为孩子排队报名了。
私立高端、精英教育、国际水准,诸如此类的头衔越多,排队的时间就越长,例如上海的海富、蒙特梭利这样的高级幼儿园,普遍都需要排队一年以上。
(全副武装连夜排队的家长们)
足够幸运的家长报上了名,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们还需要摇号。
据说,有的幼儿园摇号命中率比北京摇到车牌的概率还低。
这还没完,还有第三轮竞争等着各位家长——他们需要为孩子准备一份豪华简历,里面记录着孩子的十八般武艺:轮滑、冰球、武术、会写300多个汉字、能进行日常英语对话等。
(有些幼儿园也需要面试家长)
小朋友们从上千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殊不知,内卷的第一枪才刚刚打响。
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存在的,这早就不是那个玩泥巴的时代了,等着幼儿园孩子们的,是记录月亮阴晴圆缺变化的观察作业。
每上完两节直播课,就会多出10个视频作业。
还有3本练习册、6本故事书、3本学科普读物、2本识字书籍在嗷嗷待完成。
繁重的家庭作业也许剥夺了孩子自由的天性,可是如果在这时崇尚「快乐教育」,似乎就落后于其他孩子,家长也“别无选择”。
如果说家庭作业是主食,那么课外兴趣班就是配菜,光有米饭这顿饭也不香,搭配在一起,才能“营养均衡”。
所以,编程早早就将触角伸向了幼儿园小朋友。
(图源:网易教育)
学完编程,小朋友的一天才刚刚开始,他们的时间被口才演讲、舞蹈、钢琴、英语、数学塞满。
当然,也会有更为精英的教育掺杂其中,例如,外教带着小朋友打高尔夫啥的。
毕竟,不这么拼,幼升小时简历咋写呢?
我们这一代人,只有在找工作的时候才开始制作人生中的第一张简历,但现在的孩子在升小学时,已经开始做自己的第二张简历了。
实不相瞒,主页君找工作的简历都只有一页,但准小学鸡的简历却恨不得整个几十页的PPT(最重要的是,他们还确实有丰富的经验可写)。
当你还在简历上说自己精通Excel时,牛娃从三个半月就张口说话,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语言问题,还教爸爸说法语、和美国人用英语聊美杜莎和居里、18个月熟背《弟子规》、3岁潜入水底自学蛙泳...
(一个牛娃的幼升小简历)
才艺表演是背到圆周率的1000+位。
(图源:《小舍得》)
11岁就考了托福114分(总分120),还是在发挥失常的前提下。
你永远不知道现在小学生的教育能超前到哪一步,这都是因为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选择“抢跑”造成的。
比起幼儿园,小学生的学业繁重度,只能是“更上一层楼”。
虽然距离高考还有4000多天,但并不妨碍孩子从现在就开始感受那浓厚的拼搏氛围。
就连“未雨绸缪”也卷了起来,比如下面这位家长更着急,孩子才5岁就被带着体验考研氛围。
早些年教育部就要求给中小学减负,所以很多小学把放学时间提前到了三点半,但减负只是教育部的意思,鸡妈们悟到的,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为了让孩子以后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家长们带着孩子涌入各种兴趣班和课外辅导班。
教育资源越丰富,竞争也就越激烈,7岁的北京女孩需要上十几个兴趣班,包括但不限于:尤克里里、数学思维、西班牙语...
(纪录片《起跑线》)
孩子的母亲不觉得十几个兴趣班很夸张,因为她有朋友给孩子报得更多。
“不能输在起跑线,我的孩子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这是每个鸡娃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
可如果你问现在的家长,到底什么是起跑线,可能也没几个能答上来,但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不能输。
当然,这份焦虑可能也有一部分是由培训机构制造的,他们有一套自成体系的“鸡言鸡语” 。
《小舍得》里,宋佳和佟大为饰演的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的学习去培训机构了解情况,大家注意看机构工作人员说的话:
“孩子六年级学奥数已经有点晚了,再犹豫,以后想学也来不及了,跟不上”。
晚了、来不及、跟不上、别犹豫,每个字制造的焦虑都在直戳主页君的肺管子,拒绝机构的“好意”,等同于心甘情愿接受自家孩子的“平凡”。
试问又有几个家长能顶得住?
各种培训机构是家长鸡娃路上的“好伙伴”,两方打得一手好组合拳。有人觉得,培训机构是真·焦虑制造机,也有人认为,培训机构是家长教育焦虑的衍生品,它们不生产焦虑,只是焦虑的搬运工。
鸡娃往往是全方位的,家长要求被鸡的小孩不仅要读万卷书(也可能是做万张卷),还要行万里路,于是也就有了北京小学生去北极的毕业旅行。
当我们还在为去哪个国家留学苦恼的时候,人家小学六年级就已经游遍了欧洲。
确实,小学生比幼儿园小朋友更加独立自主,能去外边看更广阔的世界,只是再这么卷下去,下一站是不是要去太空站了?
孩子们被卷到窒息,家长们也跟着苦不堪言,可这究竟是为了孩子的美好未来,还是为了争夺那跨越阶级的一席之地呢。
教育的焦虑到了初高中似乎能稍稍减弱那么一点,因为这会的孩子已经到了两个分水岭——
要么JBCL(鸡不出来),见鸡不动,家长也就不鸡了;要么孩子已经被鸡到熟练掌握了自鸡的技巧,家长可以稍微放手。
懂得自鸡的后者大多进入了梦校就读,等他们美滋滋从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进入到了一个更加内卷的世界。
在深圳中学2020年的新入职名单里,随处可见各大国内外牛校博士硕士的身影。
有人说,名校毕业、高学历高素质就不能找个“价值更高”的工作吗?
且不说网友口中的“价值更高”指的是什么,现状是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本科甚至是一个普通学校的硕士,似乎都不敢竞争小学老师了。
就像下面这份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的拟招聘表,如果你能在里边找到一个本科,或者非牛校的毕业生,算我输。
主页君并不认为名校毕业当老师是一种人才浪费,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优质,受益的还是我们的后代。
只是越发内卷的社会让我们每个人都焦躁不安起来。
从幼儿园到博士后,所有人都在为了固化家庭的阶级努力着,你要说谁不想逃离内卷吗,谁都想逃离,可当每个人都开始奔跑的时候,你无法心安理得的闲庭信步。
这大概也是内卷永无止境的最主要原因吧。
如何停止内卷的现状,或许没人能给出答案,让所有人同一时间放慢脚步,这不现实,一旦人群中有一个人加速,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努力不让自己掉队的人。
或许吃得苦中苦,确实能够成为人上人,可如果每个人都在吃苦,这个苦只会越来越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