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抨击时下的娘炮形象等畸形审美。
文章指出,日韩明星中的“花美男”形象,成为一些中国艺人效仿的对象,他们打着“做自己”的旗号,在节目、剧作、社交媒体上展示所谓的独特个性和审美,并通过媒体宣传和商业运作进一步包装美化。部分影视剧的创作者在挑选演员时,不论什么题材与剧情,也不顾角色匹配度、演技、艺德等,主演只选容貌艳丽的所谓“花美男”。
对于光明日报的观点,绝大部分的网友都表示支持,然而在评论区里依然可以看到,很多网友觉得这种观点过时。“娘炮”二字似乎冒犯了不少人,连所谓少儿性教育专家都下场评论。
没想到这位“教授”的观点还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一般来说,反对这个观点的网友都是用所谓“多元化”说事,还打上了所谓否认男性阴柔一面的光面堂皇之词。然而有趣的是,一般作出这种发言的90%以上都是年轻女性,也正是“花美男”人设的消费者。
至于这位刘教授的观点,也不完全认同,“娘炮”这个词也许有歧视意味,但不得不说,表达十分准确,而且通俗易懂。
其次确实21世纪了,我们尊重不同的取向,也乐见性别中的个别模糊,是多样性没错。但是不代表我们愿意它成为主流,一个社会的舆论是具有引导性的,刘教授的观点里缺乏了对引导性的评估,如果当资本利用这种取向模糊去牟利的时候,它就是非自然的,是人为破坏自然平衡。
如果一个教授都如此断章取义,更别说一般的“花美男”消费者
实际上之前教育部也发表过倡议,提倡弘扬男性阳刚之美,结果也受到类似舆论的抨击。
比如有女权主义者,认为女人像女人为啥可以,男人像女人不行呢?类似的观点都十分具有迷惑性,让你觉得似乎更先进,更开明,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然而又觉得有点什么不妥。
问题就出在“主流”二字!
为什么女的像男的没问题?因为只占极少数,而且极少数里的极多数可能只是暂时性的行为。比如很多的女运动员为了她的项目,可能很长时间保持男孩子的装扮,更便于运动。然而当她们退役以后,大部分都会变回美美的小姐姐。
为什么没有满大街都变成男孩子装扮呢?说白了,这就是社会的一种隐性评价在起作用,大部分女孩子也喜欢自己女孩子的样子。
反过来是一样的,大部分的男孩子并不喜欢娘炮,如今社会开放,大家可以尊重这样的存在,但是并不欣赏和喜欢,互不相干就好。
然而当屏幕上都是这样的形象的时候,这就是个问题,某个角度上这是人为干预和引导,以至于年轻人里的中性打扮越来越流行,还会美其名曰时尚和个性。
还有人会联想到校园霸凌,指出很多被霸凌者,正是天生长得过于女性,表示否认娘炮会助长霸凌。这个逻辑就有点神奇了,为了反对,寻找各种道德制高点。
然而是否被霸凌,是管理问题,而不是娘炮的问题。霸凌,不会因为你支持和喜欢娘炮,而减少一宗。
偶尔才能见到一两个比较能正确理解的网友,比如上面这位网友就说得比较准确,光明日报说的是要遏制娱乐圈“娘炮形象”泛滥的不良影响,而不是批天生柔弱的男性。
此前光明日报还批了耽改剧
想到娘炮形象,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耽改剧,说到主流娘炮形象,基本都在这些影视作品里。下面我们看一幅剧照就能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娘炮和耽改。
对于这样的画面,大家应该不陌生,在最近的古装剧里特别常见。这就是所谓的耽改剧,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喜好,总是喜欢打擦边球,刻意制造男男之间的暧昧。
而其中的男装扮相,有点雌雄同体的感觉,除了耽改剧爱好者,一般人都会觉得不适,看不下去。
对于耽该剧,坊间一直都有比较大的争议,然而在资本的推动下,大行其道了好几年,现在终于有人要拨乱反正。
结语
不同的取向可存在,不同的审美也可以存在,但是“娘炮”的男生恐怕永远不会成为主流,也不适合成为主流,耽改文化也一样!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里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