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价值观,再一次展现了它的钢铁意志和闪电效率。
8月30日,媒体报道称,阿里巴巴将开除对外泄露关于“性侵指控”帖子的10名员工。
要知道,8月8日,张勇在阿里内网发帖还在用“震惊、气愤、羞愧”表达对这一事件的感受。同时,张勇还表示,“阿里的每一个人必须有深刻的触动、反思和行动!”
结果,阿里的反思暂无下文,行动却“明晃晃”亮出来了。
去年7月,阿里内网曾有一场规格极高的直播活动,张勇、童文红和蒋芳同台。
整场直播最大的亮点,是一条弹幕:
“低P碰红线,低P没了;高P碰红线,红线没了;高P碰考试,考试也没了。”
这就很叫人担心,那些泄露阿里6000员工内部联名倡议并让其登上热搜第一的员工,不知会让什么东西没了。
以往的阿里,不管是在内部管理上还是对外形象上,一直都特别强调价值观。可以说,价值至上几乎就是阿里自我宣称的代名词。那么,此次火速决定开除10名员工,到底维护“谁”的价值观呢?
更有必要进一步追问的是,阿里一贯号称重视的价值观,怎么就变成了薛定谔的价值观呢?
1.
/ 阿里的价值观为谁服务?/
此前,周某曾用多种手段寻求帮助,包括但不限于找HR和更高的管理层,可结果都是被无视。在这种情况下,这10名员工将文章转发出去,帮助当事人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算不算捍卫阿里的“正派价值观”?
按照阿里价值观,周某事件发生后应该迅速引起上级、人力资源部门乃至最高管理层的应急和处置。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面对当事人在公司激烈的反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阿里高层竟然“都不知情”。张勇在内网文章燃爆后的第二天才作出反馈,“震惊、气愤、羞愧”。
从情理上看,阿里能做到的似乎“技止于此”,不想,事情本身还未平息,阿里反手就要把外传文章的“10名员工”给开除了。抛开情理,从法理上来说,阿里的这种做法能站得住脚吗?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有权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否则,系违法。那么,这10名员工到底有没有“严重违反”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首先,阿里是否有明文规定的“政策”,规定员工不得将内网内容对外发布且该规定是否已经在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过,通过平等协商确定并且已经以适当的方式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如果上述任一环节没有做到,那么阿里开除员工行为就要受到质疑。
其次,该10名员工的转发行为,是否属于严重违反阿里的规章制度。依照常理,阿里可能存在将内网信息定为密级并采取一定保密措施,但是,从转发出的信息内容来看,从法律上基本排除会将该信息定义为商业秘密。
此外,在面对涉及违法犯罪、违反公序良俗的信息时,在同时作为公民的员工眼中,公司规章制度与法律义务,孰高孰低?
特别是猥亵罪属于公诉案件,如触及刑法,任何人都是可以向公检机关报案。“10名员工”尽管是在公网转发,但从结果上看,已由公检机关介入,因此,阿里也难以将这界定为商业秘密甚至保密信息。
最后,该10名员工的行为是否给阿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舆论风波对阿里的声誉肯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主要原因是阿里自身存在管理缺陷,与前者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阿里至少必须举证得到认定。
因此,只谈法理的话,阿里的行为也站不住脚。那么,阿里的选择到底是为什么呢?尤其是对比2020年的“蒋凡事件”对蒋凡的处罚,与早些年“回扣事件”中被开除的两名最佳业务员,不得不让人怀疑阿里的价值观是不是变味儿了。
蒋凡,图片来源:东方IC
2.
/ 渐渐变质的“阿里味儿”/
阿里开除“10名员工”的行为,正应了一句网友的常用话:不去解决问题,而是去解决掉揭露问题的人。
如果深挖一下的话,其实背后表现出的是阿里价值至上的松动,“阿里味儿”在变质。
8月8日,在事件发生11天后,也就是周某向公司反映6天后,阿里才做出了处理决定:对曲一辞退,永不录用;周某所在事业群的总裁和政委引咎辞职;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童文红受记过处分。
而这,是周某在大庭广众之下撒泼换来的,是事件酿成网络风暴后引发高层关注才换来的,更是以“10名员工”被开除为代价换来的。
在此期间,时间漫长,公司管理层拖拖拉拉不肯调查,但要开除“10名员工”却雷厉风行,前后行为反差巨大,也让张勇所谓的“我们阿里每一个人必须有深刻的触动、反思和行动”成为了一个笑话。
老实说,阿里有二十多万员工,出现少数败类也情有可原,但问题在于,一贯号称重视价值观的阿里,出现了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为什么在很长的时间里价值观都没有起到作用呢?难道,这也是“阿里味儿”吗?
所谓“阿里味儿”,也是阿里内网的名字,不仅所有员工都可以登录,而且可以畅所欲言。不过,去年8月底,阿里内网取消了“P”序列职级显示,让员工无法再看到彼此的职级。这可能也是周某事件中,管理层一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因;如果是,那么这就是一种制度的倒退。
对于阿里来说,当年定下的规则是,“内网永远实名,永远不删帖”,简单理解就是,决不让员工闭嘴。因此,内网其实是一个透视阿里内部生态文化的机制,其中《致阿里》一事是较早集中对恶化情况进行暴露的事例。
2021年3月,一名即将离职的年轻基层员工,将发在内网的《致阿里》一文转到了外网,吃瓜群众才注意到阿里内部有了对立声音。在文中,作者将高P(P代表岗位级别)和低P做了对立,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你不能一边抽我,一边问我爱不爱你吧?”
对“阿里味儿”来说,本质就是“爱不爱我”。对于这点,阿里在招人时体现得最为清楚集中。因为,在招人之前,阿里的管理者都要嗅一嗅对方有没有“阿里味儿”,即是否认同阿里的文化,这是加入的前提。
这次事件,让阿里自创办以来坚守的“阿里味儿”呈现出两面性:
“你不能一边抽我,一边问我爱不爱你吧?”
对周某事件长期视若无睹,把“10名员工”果断开除,这是不是“抽打”呢?这样的阿里,值得“去爱”吗?
在“泄露信息”方面,最近其实还有一个阿里云泄露用户信息的事件。当类似事件接连发生后,这就意味着阿里的管理真出问题了。
当自己有问题的时候,反而去压制员工发声的渠道,难道这真能解决问题吗?
3.
/ 在价值与利益之间犹豫 /
对阿里来说,开除“10名员工”在事实上是压制员工言论,是背离自己一直宣传和标榜的“正派价值观”。毕竟,当“阿里味儿”失去“筛选效用”之后,员工闭不闭嘴就没有实际差别了。这意味着,在价值与利益之间,阿里这次选择站在后者一边。
阿里对价值的放弃,对利益的偏重,在蒋凡事件中已显露无遗。当时,阿里公布了调查结果和处分通知:蒋凡未被查出利益输送的违规行为;但其在公司重要岗位上,因“个人家庭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严重舆论危机,给公司声誉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予以处分。
需要注意的是,蒋凡尽管被“处分”,但仍然留任。而且,调查结果只是说“没有发现利益输送”,但对“是否出轨”问题以“个人家庭问题处理不当”轻轻带过,只站在公司利益即是否“给公司声誉造成重大影响”的立场上来表态,没有进一步涉及价值观层面的判定。
也就是说,价值观层面已经不重要了,对公司利益的影响才是重要的事情。由此,阿里坚守的“价值观”已经被“利益”偷偷掉包,“对公司有利”成为新的价值观。
从根本上来讲,这跟阿里的处境有关,它在价值与利益之间选择了拥抱后者。要知道,阿里的组织变得越来越臃肿,反应力适应性越来越跟不上需求变迁。
放眼过去,都是对手,腾讯、字节、美团等等在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阿里已经优先选择利益,这是张勇在2020年舍不得放弃蒋凡的根本原因。
这次,要不要开除“10名员工”,又让阿里重新站在价值与利益之间选择的关口。如果阿里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想要重新拥抱“正派价值观”,那么可能就需要接受利益的下降,以及一次真正的彻底“反思和行动”。
这一次真正的彻底“反思和行动”绝不是开除“10名员工”,绝不是再搞一个“6000人的联合倡议”,而是上上下下的换血,重新激活价值和制度的良性互动,实现新生。
这种新生,不仅是内部的新生,也应该是外部的新生。
前几天,赵薇全网下架,阿里再登热搜,而且一上就是5个。其中,有一个热搜叫:
阿里怎么了
阿里怎么了?
也许我们不知道他们内部怎么了,但我们知道他们怎么了。
他们也知道他们怎么了。
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怎么了,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怎么了。
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依然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