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声啸(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居住环境翻新后如何填补巨大开销?产业扶贫如何帮助老人村?政策红利退出后如何确保产业扶贫的持续性?……”一个个问题不断地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小军的脑海中回荡,他新近参加了该校“案例中国”学术实践项目张家口调研团队,他在调研日记里如是写道。
中国人民大学“案例中国”学术实践项目团队暑期在张家口市张北县两面井乡玉狗梁村调研。
中国人民大学“案例中国”学术实践项目是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基础试点探索学生学术实践的专项改革方案,旨在引导学生围绕真问题、立足真实践、推动真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今年暑期,该项目的张家口调研组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佩洁老师、范欣副教授的带领下,由17名本科生和博士生共同参与,聚焦玉狗梁村、德胜村、元子河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做法与特点、成效与启示,依托研究基地,深入基层一线,从数据、案例中发现问题、阐释规律、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为做好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此次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国情、党情、民情,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了更多感性认识,深刻地体会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与乡村振兴的壮阔前景。
“去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刘守英院长用一句‘千万不要坐在中关村里看中国 ’诠释了如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本学期伊始,我就和导师围绕中国持续反贫困问题进行理论探索,恰逢调研机会,我满怀希冀地走入真实世界。田间地头的调研活动,既有目力所及的希望田野,也有真实世界与主观臆想之间的距离。”博士生张志强满怀憧憬地说。
“走出去认识真实的中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人大人应当追逐的目标。此次前往河北省德胜村、玉狗梁村与元子河村,了解了三个乡村不同的发展路径,使我对现实村情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学校是研读有字之书的场所,而实践,则是无字之书最生动的课堂。”本科生任天来说。
在本科生罗浩楠看来,“调研乡村,把学问做在大地上,把对方案的探索寄托在双腿上才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真谛。通过对三个村庄的调研,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脱贫成果及农村人居环境的大幅度改善。”
“这次调研带给我最珍贵的收获就是,让我明白,在学习和研究时,绝不能只是坐在教室里,只凭网络消息等来获取信息并妄自推断和研究。只有身处那一片土地,才能真正感受到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看到最真实的中国农村。”本科生王含木奕说。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在实践育人,同样注重学术成果孵化。此次调研活动激发同学们更加专注于研究乡村振兴,把学术目光更加聚焦于农村问题,特别是对于博士生而言,如何把调研认识转化为学术成果是他们正在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将努力把对张家口市的学习、考察、调研收获融入科研之中,转化为理论成果,为中国的乡村振兴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刘宇楷说。
博士生黄宝竹的调研收获是,“综合来看,乡村振兴的前提是要有能力出众的村委,在村委的带领下设立合作社或集体企业发展产业,兼顾地方经济发展和村民利益。”
“精准脱贫底线标准是确定的,而乡村振兴的标准,会因地域、生产方式甚至家庭的不同而不同,因地施策甚至因人施策将继续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方法的同时,维护农村的经济多样性以及如何留住乡愁,也将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挑战。”博士生刘越说。
张志强说:“组织因素特别是村集体层面的组织因素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生产方式变革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生活上的振兴,文化、乡风等五位一体的振兴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未来理想的模样。”
“老年人面临的收入可持续性问题、医疗问题,以及脱贫地区人口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的问题。”博士生周慧珍说。
通过此次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案例中国”学术实践项目团队不仅对张家口市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有了新认识,更是对张家口市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特别是产业衔接、组织振兴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有了直观理解。下一步,项目团队将把对张家口市的学习、考察、调研收获转化为理论成果,力争为张家口市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