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
北京时间9月17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在东风着陆场顺利着陆
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已经安全顺利出舱
身体状态良好
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取得圆满成功
这也是东风着陆场
首次执行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
12时4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今天是航天员刘伯明生日
接受采访时他表示:
“这个生日,我终生难忘。以后,我们会飞得更远、更久,会将外太空更美的风景带给亿万华夏儿女!”
完成任务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6月17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进行了2次航天员出舱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分离前,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
16日13时38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刷新纪录
截至目前,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回家之路
9月17日13点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此次回家之旅,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都经历了怎样的考验?
简单来说,飞船返回地面是飞船脱离原来的飞行轨道,沿一条下降的轨道再入地球大气层,通过与空气摩擦减速,安全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与以往的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一样,神舟十二号飞船也将经历制动减速、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开伞着陆四个阶段最终返回地球。
神舟十二号返回 多项测控技术首次应用
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是中国航天员首次从中国空间站返回地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首次采用多项经过验证的新型测控手段,包括飞船的返回方式、测控网络等,都是为了给三名航天员铺开一条更顺畅、更安全的回家之路。
返回方式“定时定点”变为“动态适应”
以往的神舟飞船采用“标称弹道”的返回方式,这种返回方式需要提前预定返回时间,发射前确定瞄准点,对时机的把握要求非常严格。这样“定时定点”的返回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空间站时代航天员频繁往返和应急返回的需求。为此,在“神十二”返回任务中首次采用“动态适应”的返回方式。返回前确定瞄准点,地面发起标准化返回流程后,根据实时弹道预测并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精准返回控制。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二号任务副总师 胡国林:它的意义主要在于以后航天员在轨时间长,我们随时都可以具备返回条件,只要它的星下点轨迹能够满足回我们着陆场的条件,随时都可以回来。不像以前定的瞄准点,它要定时定点进行返回。现在我们随时欢迎航天员回来,只要他完成了任务,具备了返回的条件就可以。
3颗天链中继卫星服务神舟十二号返回
目前在轨运行的4颗天链中继卫星,有3颗正应用于中国空间站任务,此次“神十二”返回,天链一号03/04星,天链二号01星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天基测控网络。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二号任务副总师 胡国林:我们整个的返回从一次调姿、轨返分离、二次调姿、返回制动一直到推进器返回器分离,整个的过程都是以天基为主进行测控支持。
惊心动魄“黑障”阶段 安全性可控性提升
我国目前采用的航天器返回技术主要有弹道式和升力式两种。以往的神舟飞船返回普遍采用标称弹道升力式返回,此次基于动态适应和天基测控,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过程中以升力式作为返回手段,以预测制导作为控制方案,可以对运动姿态进行自主调整,特别是以往返回任务中最惊心动魄的穿越大气层“黑障”阶段,安全性和可控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 孙军:这次首次采用叫作预测制导的控制方案。应该说是返回控制的一次革新,采用了新的自适应方案,能够在飞船返回在黑障过程中辨识空间环境对它的影响,能够实时制定出新的升力控制的策略。应该说通过预测制导的方案,一个是保证人员着陆的精度,另外保证了整个的安全性。应该说是我们返回控制方面的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
到家之后
落地后,“出差三人组”需参照三级隔离制度进行隔离。
难道太空也有病毒?对此,“航天员总教头”黄伟芬表示,航天员回地球后隔离和新冠没关系,“航天器舱内的环境,我们控制得很好,但因长期飞行,航天员的免疫力等方面会有变化。采取隔离措施是避免不受控的人员和航天员接触,是对航天员的保护。”
还有很多网友好奇,从太空回来后,他们的“行程码”会变吗?
航天员从训练期一直到
飞行任务结束后
他们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
所经历的考验以及付出
都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向所有的航天员致敬!
欢迎回到地球来过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