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微博话题#起点会决定高度吗#上了热搜,引发了9000多万网友的围观。
话题的导火索是综艺《超脑少年团》中刘洁洁妈妈的一番话。
她说她一直对孩子很内疚,因为她自己没什么文化,孩子的爸爸也只有初中文化,不知道怎么去教孩子。
(图片来源于综艺《超脑少年团》,侵删)
这样的焦虑,其实普遍存在。
网易曾经做过“穷人家的孩子真的能当家吗”调查,结果是:
七千多位参与的用户中,89%都认为"不能,没钱寸步难行,更别说当家成才了"。
殷实的家庭条件,真的是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吗?
01
家庭条件,决定“起跑线”
不可否认,家庭条件确实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英国纪录片《成长系列》,记录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7岁到63岁的人生故事。
每隔7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都会去采访这些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规划。
纪录片的一开始,迈克尔就做出了预判: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将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2019年更新的《63 Up 9》,证实了他的猜想:
上层阶级的孩子们,全都进入了理想中的学校,最后成为了上流社会的佼佼者。
而中产家庭这边,大部分人在经历过人生起伏后,过着平凡朴素的生活。
出身较差的孩子们,大都打架辍学,早早地进入社会。中年后,被生活压迫,延长退休,靠政府救济金为生。
几乎世界上的所有父母都会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梦。
渴望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努力,过上他们一辈子不敢奢望的生活。
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绝大部分的孩子,很难反抗命运,脱离固有的学习环境。
曾有人做过调查:
2018年清华北大总计划招生中,有92%的学生都是通过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等降分录取。
而纯粹靠拼成绩裸考上清华北大的,只有600人。
家庭条件,逐渐成为“寒门学子”求学路上,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
02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
听过一句很不负责任的话:“我家条件不行,孩子将来随缘吧。”
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自暴自弃了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文学大家季羡林出生于山东有名的贫困地区。
他们家虽是农户,却没有多少地可以种。
在他的记忆里,家里一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红高粱饼子,就连棒子面饼子也是珍品。
但就算家庭条件再不好,母亲都没有放任孩子不管,则是让他自己劳作去获得食物。
春天和夏天,季羡林割了青草,或劈了高粱叶,背到二大爷家里喂老黄牛,从而换取一顿棒子面饼子,打一打牙祭。
夏天和秋天,他会跟着邻居去外村的田地里拾麦子和豆子,需要积攒很多次,才能勉强交给母亲打出点麦粒,磨成面。
到了该读书的年龄,母亲也没有依照传统思维把孩子困在家乡,
而是让季羡林跟着叔父去济南城里上学,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虽然他在很多年以后,听到旁人告诉他母亲曾说过:“要知道一去不回头的话,我拼了命也不放那孩子走!”
可在当时,能放手让孩子离开自己,去见识更大的世界,是作为母亲最顶级的智慧。
寒门不该是家长放弃孩子、孩子放弃努力的借口。
即使家庭条件再艰辛,只要父母愿意带动孩子成长,孩子一样可以向阳而生。
于丹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说到:“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家庭条件是自然条件,是所有人无法选择的命中注定;
家庭教育是土壤,它才能决定果实是否能茁壮成长。
所以,真正影响到孩子成长的,是家庭教育。
03
真正的富养,是精神富养
回到文章第一段的纪录片,影片中出生于富人家庭的安德鲁,在镜头前说:
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的确,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价值观,更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轨迹。
可以说,家长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
这正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之处,不好的家庭教育将毁了孩子的一生。
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要关注物质条件方面的培养,还要懂得“精神富养”。
01 比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生活态度
最近学习到一个新名词,叫“寒门富二代”。
网友分享的故事,道出了这个词的含义:
一个姑娘,出生于很普通的家庭,父母却坚持要满足孩子一切的物质需求。
养成了这个孩子非名牌不穿,出门坚决不坐公共交通。
每年必须要去旅行,还一定得是国外。
每个月父母给的生活费,到月中就会花完然后继续问父母要。
就因为父母的纵容,她的虚荣心日渐增长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钱不够了就开始各种找人借,在各种借贷平台贷款,就为了满足她夸张的消费欲。
可想而知,最后的结局是一步一步走入深渊。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说:
我这样什么都满足孩子,是因为我小时候吃过太多苦了,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
而且,我不想让别人瞧不起他,不想让孩子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自卑的感觉。
确实,像这样“富养”孩子在当下给孩子带来快乐,但事实上是害了孩子。
都说由奢入俭难,从小培养孩子无止尽的消费欲,只会让孩子迷失自我。
真正的“富养”,是教会孩子不管身处什么环境,都要享受生活。
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就是最好的例子。
她身为上海名媛,是典型富养的女儿。
而成年后,经历了丧夫、入狱、贫穷的她,表现出了真正“富养”出来的孩子应有的状态。
无论经历了什么,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想吃甜品就地取材,用铝锅在煤球炉上做蛋糕;
从农场给孩子带回小鸡做玩具,逗孩子开心;
回家的路上,顺手采一小束野花插进家里的玻璃瓶。
富养,是带着孩子体会生活,感受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孩子探索生活中可以取悦自己的小事。
(郭婉莹,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2 父母的眼界,是孩子的天花板
这两天,14岁初中生程大拙考上清华大学的新闻震惊了不少网友。
除了成为年纪最小的本科生之外,他将免除中考、高考、硕士生考试、博士生考试,直接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生!
众多网友惊呼羡慕的同时,从老师对他的评价中也看到了父母在他成才路上的关键性作用。
程大拙是物理数学双料学霸,不仅参加各类竞赛,课余时间也会和同学一起在晚会上演奏钢琴。
上课时愿意站在黑板前给同学们讲题,还会在休息时间动手做一架纸制望远镜模型。
正如他的任课老师说的那句:“学的时候拼命学,玩的时候也拼命玩。”
(图片来源于微博@环球网,侵删)
现在很多家长不停地逼着孩子学习,除了学习不能有任何的课余生活,压得孩子喘不过气。
最后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不但没有好的成绩,还会有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曾看过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
从小到大,父母哪里都不让她去,放学就得回家学习。
每天和她做伴的只有作业和课外辅导,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
这样极端的教育方法,不仅让她越来越讨厌学习,
还导致她的社交能力非常差,一度因为不擅长人际关系而抑郁。
这样的悲剧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父母的眼界不够。
有句话说:“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点,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的天花板。”
拥有高眼界的父母明白,比起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
03 父母要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
清华教授刘瑜说,自己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不少家长,因为自己一生平凡,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但是作为父母需要明白,平凡终究是大部分的我们,人生的主旋律。
况且,普通人也有他们的力量,去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
山东日照的一位声乐老师,因为对唱歌的喜爱,免费教农村的孩子学习音乐,走上舞台;
放弃稳定工作的大学生,回到家乡直播赶海,带动家乡海鲜的售卖,完成创业梦想;
古稀老人,经营了19年旧书店,十年如一日爬高梯整理书籍,仅仅是因为对书的热爱……
这些普通人,都算不上是成功人士,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着“不平凡”的事,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做到普通但不平庸,就够了。
路遥在书里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过得不平凡。”
当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活出不平凡。
04
既然家庭条件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提升精神层面的养育就成为了父母的必修课。
看过一句话:“父母从小对孩子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是孩子一生受益无穷的宝藏。”
父母的格局,直接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只有父母做好自己,才能帮助孩子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