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长1米,中国首次发现4.3亿年前的“海蝎子”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它形似蝎子,体长近1米,附肢长有锋利的长刺……它就是志留纪(距今约4.3亿年)的“明星动物”板足鲎(音厚)。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联合研究团队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志留纪早期的混翅鲎一新属新种:秀山恐鲎。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

板足鲎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的节肢动物,是现代蛛形纲的近亲。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为海蝎。板足鲎最早出现于奥陶纪,在志留纪达到了多样性的巅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

板足鲎以其独特的外形而备受人们关注,它的第三对附肢高度特化,具长刺,形态夸张。混翅鲎独特而极易辨识的附肢与现生鞭蛛的须肢相似,被认为可用于固定猎物,是混翅鲎较强捕食能力的体现。

然而,与其较高的曝光度相比,学界一直以来对此类动物缺乏深入了解,已报道的混翅鲎共两属四种,均依据来自志留纪劳俄古陆的少数化石标本建立,且近八十年来一直没有发现新的类群。有限的化石极大限制了我们对该类群形态多样性、地理分布和演化历史的了解。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生王晗在王博研究员指导下,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合作发现的秀山恐鲎,填补了混翅鲎类在中国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的空白,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鲎化石记录。

恐鲎体型较大,体长可达近一米。其第三对附肢特化增大,其上具密度较高的硬质长刺;后体及尾部似蝎。科研人员基于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分析,重建了秀山恐鲎的形态,并确定了其在板足鲎家族中的系统发育位置。

这次发现的化石具有保存完好的附肢,以及生殖附属器、尾部、体表纹饰等特征,为混翅鲎科形态多样性讨论提供了诸多新证据。此外,华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浅海地区尚未发现大型捕食性动物,而恐鲎作为具捕捉“利器”的大型节肢动物,极有可能在这一环境中扮演着顶级捕食者的角色。

一直以来,志留纪板足鲎的化石记录多集中于劳俄及其周边地区,而在广大的冈瓦纳大陆及周边则很少发现板足鲎的踪迹。此次板足鲎化石在华南的发现,表明在冈瓦纳大陆及其周边可能也存在着繁盛的板足鲎类群。

体长1米,中国首次发现4.3亿年前的“海蝎子”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ScienceBulletin封面。秀山恐鲎生态复原图由杨定华绘制体长1米,中国首次发现4.3亿年前的“海蝎子”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秀山恐鲎(Terropterusxiushanensis)

a,c,d,e,f:附肢;b:背侧及腹侧复原图;g:生殖附属器及生殖盖板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科技网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主办,中央主流新闻媒体,以科技新闻、科技信息传播为主业的国家科技门户。中国科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