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独居女孩被中介杀害:凶手曾表白遭拒,到底该咋看这个插曲?

25岁独居女孩被中介杀害:凶手曾表白遭拒,到底该咋看这个插曲?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厦门“25岁独居女孩被中介杀害事件”触发舆论关注。透过事件通报可得知,女孩并非厦门人,租住到事发小区仅两个月;另外凶手是房产中介(31岁),经审查因欠债无力偿还,便开始物色独居的被害人为作案目标。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如果仅就事件通报进行直接归因,很容易把独居的因素摆在很重的位置上。当然不出所料的是,舆论的初步探讨确实是以独居展开的,以至于“独居不安全”,“独居者被吓尿”,“女孩坚决不要独居”成为主要议题。

然而当女孩家属说出事发前几天“凶手曾表白遭拒”的事情时,才让事件重回常识序列。之所以这样强调,并不是说事件通报不够明确,而是事件通报更强调动机性的阐发,而对于舆论围观来讲就算涉入逻辑再怎么理性,也无法回避代入性。这就使得那些本来要关注事件的人们很快变成带入性的编排者。

与此同时有必要说明的是,女孩只被凶手从卡里转走2万元(被害人脸上、颈部有伤,手腕有被捆绑的痕迹)。据此而言,到底该以“抢劫杀人案”去定性,还是该以“杀人抢劫案”去定性,真还需要进行细掰。

在一定程度上,如果女孩家属释出的“凶手曾表白遭拒”的事情存在,那么即便抢劫是主要动机,也依旧无法回避凶手可能存在的报复心理。强调这些主要是基于凶手已经到欠债无力偿还的地步,循此也可推断,凶手跟女孩表白也可能只是为“摸底”,根本上来讲应该不是为恋爱或婚姻的促成。

毕竟对于一个“破产”的男性来讲,大概率是没心思去追女孩的。于此回看事件通报,初步定性为“抢劫杀人案”还是比较符合案情的。但是对于这场悲剧的形成以及推动来讲,却需要以“杀人抢劫案”的思路去看待,也就是要站在女性独居的立场上,去看待事件的推动和是非。

我们有理由相信凶手真的不想杀害女生。在这个问题上可从两个层面来看:其一、为2万元杀害女孩,但凡有正常智力的人应该都知道划不来;其二、既然有过表白的行为,那么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总归他对她还是有好感的。

就“其一”来讲,这应该是凶手在作案前很明确的事情。但是最终凶手为何并没有按照理性的计划进行,就在于作案的过程并非是线性的。也就是凶手在跟女孩交涉时充满不确定性,这从女孩脸上、颈部有伤,手腕有被捆绑的痕迹等等细节上就能得出结论。

至于“其二”的问题,前面已经大致推得属于“摸底操作”,但是因为表白被拒也就意味着“摸底失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凶手对女孩“一无所知”,因为就当下来讲,想要粗略了解一个人,方式还是很多的(消费层次、社交通讯、职业成就等等)。于此促使凶手作案可能还另有隐情。

另外女孩家属竟然能得知凶手曾在事发前几天表白遭拒的事情,这基本也说明女孩和凶手并不是只有过业务来往,还可能应该有非业务的交往(即便只是轻来轻去的互动)。强调这个问题,主要是为更进一步追溯“独居女孩”是如何殒命的。

一般来讲有过租住经历的人不免会跟中介发生联系,尤其租房过程要是很愉快,租住者和中介也年龄相仿,而且又是帅男靓女,自然就会建立起非业务关系。所以对于凶手跟女孩表白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

饶是如此,女孩家属想要知道“凶手曾表白遭拒”的事情,也应该是从女孩口中得知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凶手和女孩之间应该也算是半熟人关系,起码各自应该都知道彼此是干什么的,甚至作为凶手来讲,很可能以为女孩比较有钱,并认为女孩不会声张,所以才会铤而走险。

到此为止我们回过头再去看事件通报,似乎才会觉得独居只是客观的因素,而导致这场惨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凶手自身的失控,并且最为直接的推动因素就是“欠债无力偿还”。在这个问题上,虽然通报叙事中没有细说,但应该是那种个人信用破产的情况。

简而言之就是不仅在亲友层面的信用破产,在悉数社会信用评估上也是破产的。坦率地讲,一个人还能从银行借到钱,就说明这个人的信用还可以。但是当一个人从银行都借不到钱时,就说明这个人快要全面失信(亲疏关系层面、社会评估层面)。

想来也是很感叹,一个女租客竟然被一个破产的男中介杀害,这总让人觉得有些荒诞(就城市的实际情况来讲,独居者可谓越来越多)。要知道比起独居本身在现实层面存在的风险,城市赋予独居者的孤独感更显得难耐。于此而言,“25岁独居女孩被中介杀害”更像是对现实秩序不折不扣的隐喻。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