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文ipo观察(ID:ipo2012)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火锅作为餐饮行业第一大品类,无论是消费订单量、消费总金额在所有餐饮品类中都居于首位,且火锅派系众多,其中川渝火锅为代表的辣锅已经红火了10多年,随着健康和养生需求越来越强,以粤式火锅为代表的清汤火锅也获得不少消费者拥趸,先是潮汕牛肉火锅,椰子鸡火锅,接着是猪肚鸡火锅。
近日,粤式火锅连锁餐厅LAOWANG HOLDING LIMITED(以下简称“捞王”)已正式递表,申请赴港交所主板上市,中金公司及华泰国际担任其联席保荐人。
捞王成立于2009年,与川渝火锅的爆辣红汤不同,捞王为粤式火锅,以煲汤、菌汤、海鲜等“清新养生”风格为主,招牌菜为猪肚鸡火锅。
目前,旗下经营捞王、锅季和捞王心灵肚鸡汤三个品牌,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打造专属消费场景,其中旗舰品牌捞王锅物料理以粤式火锅为主,主打家庭、朋友和同事等聚餐场景。锅季属于套餐和快餐品牌,聚焦一人食的消费场景,定位年轻白领。捞王心灵肚鸡汤,一家为少人聚餐提供快捷便利的用餐体验的快速休闲餐,聚焦轻社交化的用餐场景。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20年收入计算,捞王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餐厅,占有1.7%的市场份额;并在整个中国火锅餐厅市场中排名第四。
招股书显示,2018年到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捞王的收入分别为8.709亿元、10.948亿元和11.248亿元、6.467亿元, 同期公司毛利分别为5.71亿元、7.13亿元、7.09亿元、4.13亿元,对应毛利率为65.6%、65.1%、63.1%、63.8%,净利润分别为5905.5万元、7991.5万元、6744.1万元、2145.0万元。
单看营收规模方面,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呷哺呷哺营收分别为200.94亿元、30.47亿元,捞王较两者差距仍较大。
1
靠一锅养生猪肚鸡从上海火到全国
我国火锅派系林立,川式火锅、北派火锅、粤系火锅、台式火锅等分庭抗礼,其中最受欢迎的仍是川式火锅,在火锅行业占据份额达64.2%。
随着健康和养生需求越来越强,广式火锅少油少盐少辛辣、强调原汁原味、清淡滋补营养好,正高度契合了消费者健康养生的生活理念,尤其是对于注重养生的80后、边熬夜边养生的95、00后,或许会成为火锅赛道的下一个风口。
粤式火锅餐厅是火锅餐厅市场中发展最快的品类,粤系火锅门店数量近年涨幅显著,美团发布的《中国火锅品类大数据2020》显示,2019年广式火锅全国门店数量增幅达到237.3%,增速超过其他类型火锅餐厅。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预计到2025年,粤式火锅餐厅的市场规模将从630亿元上升到1285亿元,占中国整体火锅餐饮市场的15.1%。
之前大火的潮汕牛肉火锅,就是一个代表。潮汕牛肉火锅以新鲜牛肉、清汤锅底为主打, 2016年,潮汕牛肉火锅开始兴起,巅峰时期全国突破了15000家门店,一度发展为除川渝火锅外最大的火锅细分品类。继“潮牛”之后,“猪肚鸡”这个清汤类火锅阵营中的细分品类也开始快速发展。
猪肚鸡源自广东,这道菜曾被称为「 凤凰投胎」,起初是用来帮助治疗胃病和为产后刚进入月子期间的母亲恢复元气。流传几代后,这道菜已成为经典的客家菜餚,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受到世界各地美食家的喜爱,人们普遍认为其有利于强身健体,健脾益胃。
从供应链角度来分析,相对潮汕牛肉火锅,相对牛肉,猪肚和鸡都是大品类,养殖周期相对较短,猪肚鸡的食材更易得,分布更广泛,猪和鸡的供应链更成熟稳定。同时出品也更容易做标准化,只需要请一个广东师傅就能完成“调汤”环节,对人工依赖不高。另外,猪肚鸡的毛利也不低。据业内人士分析,猪肚和鸡的毛利一般,但是涮菜毛利相对高一些,一般能去到60%~70%,平均下来,门店的整体毛利就上去了。
尽管相对潮汕牛肉火锅更“有利可图”,但是长期以来,猪肚鸡火锅一直作为地方小众品类扎堆于广东等地区。不过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猪肚鸡火锅开始一路北上,目前在华东、华中、华北,甚至连麻辣火锅的主场四川、重庆,也有了部分市场份额,这离不开捞王这样的连锁餐饮品牌的发展。
赵宏泽来自中国台湾,曾读了5年的夜间高中,还摆过地摊,干过服务员、送货员、房地产中介等杂活。20岁时,赵宏泽一头扎进餐饮业,在中国台湾跟风做过自助麻辣火锅,之后他来到杭州做起杭帮菜馆生意,都不顺利。
2009年,33岁的赵宏泽,在上海开出第一家猪肚鸡火锅店。
不过通过在餐饮业多年摸爬滚打,赵宏泽很快发现商机,江浙一带人民饮食清淡,但当时处于川渝火锅为首的时代,其重口味的特性与养生生活方式并不契合,广式火锅的健康属性有了优势。于是屡战屡败的他将广东名菜猪肚鸡与传统火锅结合,通过对汤底的细致打磨将改良成为一个细分的火锅品类,带到上海,并开出第一家粤式火锅店,“捞王”品牌由此诞生。此后,他邀上了自己幼时的伙伴一起,即如今捞王联合创始人兼CEO廖志伟。
很快,捞王就已经开始盈利,并逐渐扩张,并确定将总部设在上海,随后规模开始迅速扩大。
2013年,捞王将店铺扩张到江苏苏州,逐渐发展至江浙沪一带。2016年,捞王的店面数量超过50家,开店速度也到了10家/年,拓展到了北京。2019年初,捞王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80家,开始走向北京、重庆、武汉、深圳、西安、台湾等全国市场,开店速度也达到了15家/年。疫情期间逆势开店33家后今年又新开门店28家,并且还在持续拓展新门店。
截至目前,捞王在中国内地的25个城市开设了135家餐厅,在台北开设了1家。捞王和海底捞一样,所有餐厅均为直营,因而开店速度相对保守。2020年,呷哺呷哺门店总数已经达到1061家,海底捞门店数量达到1298家。
在地区布局上,捞王的店铺范围避开了竞争激烈、粤系火锅发源地广东,侧重地区仍在江浙沪地区,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它在该区域开设的门店数达到116家,且大部分门店都位于高端购物中心内。
招股书显示,捞王IPO募集所得资金将在全国乃至全球开设新餐厅,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计划开设约32、49、75和103家餐厅,主要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与其他城市。
不过,中国火锅产业是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餐饮业态,已形成上游食品生产、中游门店与方便火锅生产和下游调料制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当别的火锅品牌都在建立供应链研发工业料理包时,捞王依然坚持每天在门店耗费8小时来熬制汤底,这既是它的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管理的规范化、品质的标准化,影响了其迅速扩张的脚步。
除了在吃法和口味上的偏好上也存在明显的隔区,众口难调形成明显的地域扩张局限外,中国火锅赛道已经开始从上瘾的口味竞争进入到环境、氛围竞争的第二阶段,这也是消费升级的体现,消费者除了口味本身外,更强调用餐的环境体验,餐饮在空间设计、文化附加成分上都需要多下苦工。
作为一个区域品类,与广州、深圳动辄上千家相比,其他地域分布数量还不算多,猪肚鸡想要走向全国市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次发行前,李裕成,陈湘、黄雅玲夫妇及赵宏泽、王咏诗夫妇已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直接持股和通过LYC、Eversun Holdings、CH&H、Lucky-CH及ZHZ等方式持有公司超30%的股份,共同被视为捞王的控股股东。此外,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廖志伟持股4.44%。
目前,赵宏泽湘已经不在公司任职,创始人之一李裕成担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廖志伟担任执行董事及总经理。
2
人均消费123.9元
在一百多家餐厅中,捞王锅物料理餐厅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每年约贡献8成收入。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度同店数量56 家、70 家、79家,平均每年单店销售额为1345.1万元、1394.2万元、1051.2万元,同店平均日销售额分别为37.1千元、38.4千元、33.7千元。
客单价方面,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度,捞王的餐厅顾客人均消费分别为120.3元、123.7元和128.1元,2021年上半年为123.9元,整体高于行业水平,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人均消费107.3元和呷哺呷哺人均消费62.2元。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度,捞王翻台率分别为3.1(次/天)、3.0(次/天)、2.5(次/天),2021年上半年为2.4(次/天)。而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平均翻台率为3.0次/天,呷哺呷哺的翻台率为2.3倍。
餐饮业在港股市场上一直能获得较好的估值,2018年,龙头品牌海底捞上市,大幅提高了火锅产业的信心。但如今的资本市场,火锅的表现不再似从前般沸腾,2020年疫情过后火锅又展现出了诸如一人食火锅、自嗨锅、自热火锅等新模式,已经从之前单一的堂食餐饮实体逐渐向各方多样化的发展方向,线下门店压力可想而知。
今年以来海底捞的股价已经从最高的88.779港元/股下跌至目前的31.4港元/股,市值蒸发超过了3000亿港元,同样2021年2月至8月,呷哺呷哺的股价已经累计跌超70%,捞王此时上市或许不是最好的时机。
你的每次鼓励,都是我们更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