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继上一次“神十二”乘组成功完成三个月的航天任务并顺利返航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6日00时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发射,目前任务各系统已经做好了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船箭组合体自从7日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转运至发射区之后,先后进行了任务首区的全流程全要素发射演练、全航区的综合演练,以及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 贺鹏举: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按照咱们预定的流程,各个时间节点的分配也是非常合理,我们是信心百倍,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圆满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
总台央视记者 刘笑宇:这里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我身后就是用来执行此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13运载火箭。据了解,目前火箭已经在发射区完成了各项功能性检查,并完成了推进剂的加注和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刘烽:到目前为止,已在发射区完成了火箭各系统的功能检查。还有火箭的点火及紧急关机的线路检查,各系统测试工作正常,箭上产品状态良好,具备后面发射的条件。
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已配合发射场、各测控站和远望三号测量船完成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系统间合练,测控系统各单元通信顺畅,空间站组合体在轨状态良好。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副总师 胡国林: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配合神舟十三号交会对接相关设置已完成,神舟十三号文件会签、协同演练等准备工作已就绪,具备实施任务的条件。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 郑伟:飞船也是按照发射当天的(流程),从加电开始,到航天员进舱,然后到完成上升段的飞行,进行了一个模拟的测试。在整个的测试过程中,飞船的各项工作进展都很顺利。
任务准备期间,发射场还组织地面和空中搜救分队开展了多次夜间全系统搜救演练。通过夜间搜索、医疗后送、应急救援处置等课目的演练,全面检验了空地分队夜间协同搜救能力。
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
据了解,“神十三”飞行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按照计划,他们将在太空驻留六个月。
航天员翟志刚:曾漫步太空 将二度飞天
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指令长由航天员翟志刚担任。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曾搭乘神舟七号飞入太空,并在刘伯明、景海鹏的配合下圆满完成空间出舱任务,成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如今,翟志刚即将踏上第二次飞天之路。在翟志刚看来,想要完成好此次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除了必须严格进行各项训练以外,更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 翟志刚: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神十三任务完成好。信心从哪儿来,就是从技术的准备、身体的准备、对飞船设备系统掌握的准备。当这些准备自己认为都掌控了,信心就来了。有了信心,飞行就变得没有那么难了。
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
王亚平是这次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02航天员,2013年的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中,王亚平和聂海胜、张晓光共同飞行了十五天的时间,并在“天宫一号”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自此、王亚平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太空老师。时隔八年,即将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作为首位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对自己即将经历的空间站时代充满期待。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 王亚平:我这一棒呢,即是飞行乘组的第二棒,也是女航天员的第一棒。我们的空间站也是我们祖国新时代航天事业的一个杰出作品,是飞行在太空轨道的我们的国家实验室,所以我也期待着在我们中国的空间站上能有更多的中国发现,有更多有趣的人类探索,也能书写更辉煌的中国故事,我也期待着我们的空间站任务能因我更精彩。
“新人”航天员叶光富 不负梦想十一年
在这次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中,还有一位航天员是“新人”,他就是叶光富,航天员叶光富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从空军飞行员选拔为航天员以后,11年来,他带着飞天的梦想坚持训练,终于问鼎苍穹。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 叶光富:我这个太空梦想也奋斗了十一年,已经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现在对任务也是信心满满。我也想透过舷窗,好好看看这颗蓝色星球,好好看看我们祖国母亲。
神舟十三号任务将实现多个“首次”
目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正被包裹在火箭整流罩中,已经加注燃料、整装待发了。这次神舟飞船将运送三名航天员前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驻留六个月之后再将他们安全送回地面,这也将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的多个“首次”。
神舟十三号将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
此次神舟十三号飞船飞向空间站核心舱,依然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发射升空后最快仅需6.5小时就能与核心舱完成对接。但是,此次交会对接与神舟十二号的对接方式完全不同。神舟十二号是从水平方向与核心舱对接,而此次神舟十三号要从核心舱下方进行对接。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控技术组组长 杨海峰:咱们神舟十二号返回的时候,9月16号进行了一个绕飞和径向交会试验,但是咱们是前进到19米,最后就返回了,没有再往里边走。这次咱们是要在“径向”完成交会并完成对接,这是咱们国内首次。
神舟十三号将首次在轨驻留六个月
此前,神舟十一号完成了在轨驻留一个月,神舟十二号实现在轨驻留三个月,不断刷新着我国载人飞船在轨停留时间纪录,而此次神舟十三号将与航天员一起在轨驻留180天,这也是神舟飞船首次进行为期半年的在轨停靠,为后续空间站航天员半年一轮换的任务规划奠定基础。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控技术组组长 杨海峰:(停靠在)径向(对接口)这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低温工况,或者说就比较冷,比较冷的话怎么办?我们就需要更多的电,需要加热。我们这个(太阳能)帆板可能有被遮挡,我们需要更多的电,所以现在这次工况最大难点就是热和能源耦合在一块了,这块确实是很非常复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尤其是180天,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神舟十三号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
此外,神舟十三号飞船此前还承担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的地面应急救援任务,这也是神舟飞船首次执行待命任务,由救援飞船转入正式任务飞船。
总台报道团队准备就绪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出征在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前方报道团队将通过最新技术,全方位、多角度、精彩呈现任务全过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此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方报道团队规模260人,设置 了65个机位,搭建了覆盖问天阁、发射区、测发控制中心和指挥大厅四大区域的转播系统,并在距离塔架1500米处设立了演播室,将邀请航天专家现场讲解,这也是国内航天发射报道中距离塔架最近的演播室。
总台新闻中心军事部主任 张伟:这一次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夜间直播报道,最大的困难是低温,还有夜间的照明,我直播团队提前来到这里,进行了反复的系统调试和一次次演练,有时候大家从晚上的六七点一直工作到午夜。
总台技术局转播一部科长 盛楠:我们这次做了一些改进和一些技术上的尝试,之前各个分散的系统的信号,通过我们的新设备把这信号直接回传给我们的核心系统,然后进行信号的切换、制作。
为了更好展现航天员出征的风采,总台的移动拍摄车将从问天阁到发射区全程跟拍。这次拍摄车新增了稳定性更好的6轴陀螺仪,可以更加平稳、清晰地进行多角度多景别拍摄,并同时增加了航拍机位,从高空角度拍摄航天员出征过程。针对这次任务发射时间是在夜间,总台直播拍摄团队克服夜间拍摄的困难,经过反复演练和验证,设计了多个创意机位。
总台直播报道团队导演 孟繁伍:我们在分析整个这个发射的时候,我们会把更多的镜头对准航天人,第二个就是火箭的视角,另外就是环境的视角,我觉得在大漠戈壁,尤其是夜间去看发射是一种很神奇的感受。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场区新闻宣传领导小组组长 杨龙溪:我们想方设法调配通信、电力等优质资源营造“送我壮士巡银河”的良好氛围,我们/对航天员公寓和航天员出征的道路进行了美化亮化,让航天员住得安心、出征放心。
此次任务,总台中国之声和环球资讯报道团队也设置有直播区,经过技术全面升级,这次将使用光纤专线进行直播,确保音质更加清晰流畅。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在距离塔架最近的报道点位搭建了实景访谈区,配合多路机位,以大小屏联动、融媒体呈现的形式,将在新版央视新闻客户端上,与网友一起见证盛况。
责任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