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第一任校长名叫“孙家鼐(nai 第四声)”,字燮臣,号蛰生、容卿、自称澹静老人,今安徽省寿县人。孙家鼐幼年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的将他抚养成人。长大后便跟随设私塾教学的兄长读书。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终于在1851年的时候,考中了一甲一名进士,还被朝廷授予了翰林院编修一职。八年后,也就是1859年,他考上了状元。1878年的时候,孙家鼐任侍读学士,与尚书翁同龢一起教授年幼的光绪帝,成了“帝师”,这一任就是二十年之久。孙家鼐教学严谨,礼仪周全,这使得光绪帝十分敬佩这个老师。此间被授予了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孙家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北京大学优秀的校长。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遭受了巨大失败的清廷,国内是百业凋零,已然陷入国家与民族空前的危机中。此时若清廷再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解决国内形势,再不考虑民族的生死存亡,那么这个国家就算是真的完了。但是,就在此时,有一些人站了出来,他们立主变法以自强,而作为清朝的皇帝——光绪帝,他也不甘愿做一个亡国之君,于是便决心冲以破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巨大阻力,毅然掀起“维新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还有光绪帝都想通过这一次变法维新来将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从新从列强的嘴边夺回来!于是为了能够选拔出变法急需的人才,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慨然颁布诏书《明定国是诏》,亲自奔赴天安门,向中外颁布实行变法维新的除旧布新之大计。为了能够选拔人才,光绪帝还在诏书中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明文规定要设立“京师大学堂”。并于1898年7月4日,正式下诏批复,由协办大学士“孙家鼐”担任管理大学堂事物的第一任“管学大臣”,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校长!从此,孙家鼐便开始了他的北大校长之路!
孙家鼐是一个务实主义者,他从不喜欢高谈阔论。在戊戌变法期间,他在博采众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办学的理论和主张。他和当时的很多改良派的思想家一样,也将教育作为救亡图存和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其实在那个时候,国家缺乏人才,不管是思想先进,技术先进的人才,清朝几乎是叫不出几个来,所以,要想将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带向富强的轨道中来,就必须要以教育为主,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孙家鼐先生教学严谨。他认为,办立学校一定要先明确办学宗旨,如果办学宗旨不明确,那么办学便无从谈起。其次孙家鼐先生还开立了不同种类的学科,例如天文学,算学、地学、道学、政学、医学、武学等十科。他还十分重视“编书”,“生源选择”、“严格选拔教师”、“学生学以致用”等。
孙家鼐先生的治学严谨和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使得他在北大的学子中广受欢迎和敬佩。即便是百余年后,孙家鼐先生的名字依旧留在每个北大学子的心中。他虽驾鹤仙去,但是他的精神依然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