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圆桌会,三方参会人。一边是希望升级疫情防控能力的三家楼宇物业;一边是专注于研发无人配送机器人的创新企业;另一方是“牵线人”——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益州社区党委与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党支部。
一方想解决防控与人手不足带来的压力,一方想实现市场开拓与用户反馈的实际愿望,于是有了这场由两个党组织结对开展的“我为群众(企业)办实事”主题党日活动。
圆桌上的交流很激烈,提问多,碰撞也多。但下了圆桌后,两方企业都发出了同一种感概:找到了最想找到的人。
11月25日下午,在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的一间小小的会议室内,经过了近两个小时的对话,成都银泰、拉·德方斯、成都微芯药业这3家楼宇物业与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签下合作意向。后者向三家楼宇提供配送机器人试用。
红星新闻记者见证了这桩“实事”的办成。双方企业的需求,各自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9月23日,由成都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指导,成都发布、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蓉城政事承办的“民呼我应——我为群众办实事”特别报道正式启动,活动将持续至今年年底。
11月25日起,“‘民呼我应’——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题报道“企业纾困解难专题月”正式上线,聚焦与每个市场主体息息相关的“企业服务”。今日,专题报道聚焦这场特殊的圆桌会。
牵线
“对配送机器人有兴趣的写字楼,请举手!”
十人左右的圆桌,坐着四家企业的代表。“咱们就随意一点,敞开来沟通交流。”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起了话头。
事实上,促成这场规模不大,但精准度高的“对接”,也是基于前期充分的交流。
前不久,成都刚刚经历了自去年首轮疫情以来最严峻的防疫大考。写字楼、办公楼对于疫情防控能力的提升有了更高的需求。不少物业企业都曾反馈,“双十一”刚过,大楼中快递“最后一百米”的配送问题,给许多楼宇的防疫、人力、服务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带来了挑战。
与此同时,作为2021年成都市新经济梯度培育入库企业,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为自主研发的无人配送机器人寻找更多的落地应用的机遇与场景。“在疫情防控期间,给楼宇提供试用”,这是该企业提出的想法。
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通过楼宇协会等机构传递了这一信息,“看是否有楼宇物业对配送机器人感兴趣”,结果真的就找到了真心感兴趣的几家楼宇。
“唇枪舌战”后的爽快签约
“我有个现实的问题哈,如果说电梯开门后,电梯舱内地面与楼道地面有一定高差,不是完全齐平的,那怎么办?机器人能跨过这个高差吗?”成都微芯药业行政部经理韩方杰一边提问,一边用双手比着高差。他直率地表示,若企业大楼开始试用无人配送机器人,必然会将其纳入到整个管理体系当中来,“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大大小小可能会面临的状况。”
“它的越障能力是超过6厘米的,通常高差不超过10厘米它都可以通过。”越凡创新的市场总监刘任涛说。并且投入使用后,机器人会固定只试用一部电梯,电梯内会配置一个相应的通讯模块。
话匣子打开后,楼宇企业的问题纷纷多了起来。
“我看机器人有4个舱门,会不会出现收货方取错件的问题?”楼宇代表发问。
“扫码取件,收货方需要输入一个自己的收件码,取走后点击关舱。”越凡创新回应。
“楼与楼之间能实现配送吗?”成都微芯药业行政部经理韩方杰说,自己所在的企业位于新川创新科技园,共4栋大楼。不过,当前绝大多数楼宇内机器人解决的都是楼宇内“最后100米”的配送问题,越凡创新研发的这一款也是同样的定位。“那么我们可能会尝试在我们的一栋办公大楼中先试用”,韩方杰说:“我们提供的是用户需求,充分沟通之后,相信对产品的优化也会有帮助”。
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几家楼宇还提出了不少想法与建议:“还可以增加舱内消杀功能”、“防抱走,强化报警功能”……
将近两个小时的交流碰撞后,三家楼宇都与越凡创新签下了合作意向,计划进行3-6个月试用。“其实楼宇对服务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的东西是愿意多尝试的。”成都银泰的物业方代表说,试过才知道。
“这样的交流,高效!”
尽管聊了快两个小时,但在刘任涛看来,这是空前高效的一次交流。“因为都有真需求,都想真合作,大家不管提多少问题,目的都是解决它。”刘任涛说,问题越尖锐,往往越诚恳,也越能启发产品研发者的用户思维。
刘任涛告诉记者,其实该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脱胎于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队,已有十余年的机器人研发经验。对于正在开拓市场的创新企业而言,这样开诚布公的讨论,无疑是求之不得的沟通。而之所以高效,归根结底,是找到了“对的人”。
“我们前期了解过,有写字楼办公楼对抗疫‘黑科技’很感兴趣。”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越凡创新又是2021年成都市新经济梯度培育入库企业。让两方精准实现衔接,过程并不难,前提就是多了解各方需求与意愿,“察民情、访民意”,然后牵线搭桥。
其实不同于成都银泰和拉·德方斯,成都微芯药业虽然是作为楼宇方前来,但其也是一家创新企业。记者了解到,该企业的首个产品西格列他钠,是我国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首个原创新药,也是四川省历史上第一个原创新药。
“我们楼里有30几个博士,以及大量创新人才。”成都微芯药业行政部经理韩方杰告诉记者,办公楼里对于提高人才服务质量的需求是很大的。举个例子,给研发人才们传递文件材料U盘、送咖啡饮料等等,若用上机器人,其实是很“巴适”的。
“这次交流之后我们对产品有了一定了解。”他表示,试用期间肯定还会有新的发现,这对于供需双方都是一桩好事。不仅是供需对接,也能够促进产品不断优化,不断有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