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孩子回乡下老家,邻里邻居看到我家孩子,开始各种“花式关心”:
“哎呀这小胳膊小腿太细了,可得给孩子吃好了,正长身体呢。”
“可不是嘛,你看王二狗家孩子比你家还小2个月呢,个子都快到我腰了。”
“你可得注意,多给孩子喝点骨头汤。”
......
难道跟同龄孩子相比,自己家孩子矮点瘦点就一定是发育迟缓吗?孩子看起来瘦,就是真的瘦吗?孩子真的有“抽条期”吗?究竟该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发育迟缓?如果真是发育迟缓,会有什么严重的危害?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今天我们就请来自武汉医院儿童内分泌科的林鸣医生,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先解答3个最关心的问题
1. 和同龄孩子相比,又矮又瘦,是发育迟缓吗?
不一定。如果发现自己家的小朋友比同龄人矮很多,比如在幼儿园或者学校班上身高水平总是倒数3名,建议去医院找儿童内分泌医生面诊,评估下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是否为发育迟缓需要详细问诊和体格检查来判断。
2. 孩子看起来瘦,就是真的瘦吗?
不是的,要看孩子的体重是否正常。需要结合BMI系数来判断,只要孩子的BMI生长曲线在正常范围以内,就不属于瘦弱。
0-5岁女宝BMI系数
0-5岁男宝BMI系数
3. 怎么理解孩子的“抽条期”?
一般6个月以内的宝宝活动量较小,所以出生0-6个月体重增长较快,平均共长3.5-5kg。6个月以后宝宝的活动量增加,睡眠时长缩短一些,体重增长趋于平稳,所以显得会“抽条”一点。
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生长发育迟缓?
对于2岁及以上的儿童,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可能存在生长障碍。
1. 每年身高增长速度缓慢。
2. 生长曲线向下偏离越过2条百分位数曲线。
打个比方,看上图,如果孩子的生长曲线,从高于第25百分位数,降到低于第10百分位数,则可能存在生长障碍。
3. 测量的某一个时间点的身高,在3百分位以下,属于矮小症。
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3岁前看儿童保健科,3岁后看儿童内分泌科),进一步寻找引起发育迟缓或矮小的原因。
哪些情况可能引起孩子矮小?
孩子矮小主要分为两类:生理性矮小和病理性矮小,两者发生的具体原因各有不同。
生理性矮小的原因包括:
家族性矮小:遗传占宝宝身高大概70%的影响因素,比如爸爸妈妈比较矮,宝宝出现矮小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小于胎龄儿:大部分小于胎龄儿的宝宝,会在2岁前出现追赶生长回到正常范围。但有大约10%的宝宝,不会实现追赶生长,导致身高不理想。
另外,和青春期发育延迟,特发性矮小等因素也有关。
病理性矮小的原因包括:
慢性疾病(比如慢性胃肠道疾病,心脏病等等),遗传疾病,脑部外伤或者脑部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生长激素缺乏,性早熟等)。
加餐提示:在这里提到的性早熟有可能会引起矮小,但有的家长还是会有疑问。
家长如何避免孩子出现这类问题?
1. 定期监测孩子的身高,如果生长曲线明显偏离,及时就医。
2.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觉时保持黑暗环境。
3. 优化饮食结构,动物蛋白优于植物蛋白。
4. 带孩子适当做跳跃类运动,比如跳绳、篮球等。
对于已经发育迟缓的孩子,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的儿童内分泌科就诊,必要时进行疾病排查,如有需要及时干预。
好啦,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如果更多疑问,欢迎留言提出哦。最后,再回应一下开头的,以后再听到邻里们的“花式关心”,记得心里默念:
资料来源:
[1]https://www.who.int/tools/child-growth-standards/standards/weight-for-length-h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