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第四届进博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二十周年专题展。图/IC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如今年满20载。
入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当年,也曾有过忐忑,但勇敢迈向世界市场,尽管呛过水,遇到过漩涡,但亦在汪洋大海中学会了游泳。20年时间,中国向全球开放市场,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带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在全球流通,中国不断释放的消费潜力为全球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只要不犯什么大错,闭着眼睛就能挣钱。”义乌企业家楼仲平这样形容中国刚入世那几年当地出口企业的状态。
楼仲平所创公司1994年起步于家庭作坊,从一根小小吸管做起,现在已经成长为产值上亿的吸管行业隐形冠军,不仅是国内领头羊,还参与到全球吸管产品标准的制定中。而这只是中国加入WTO一个变化的缩影。敢于大海中经风雨,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提升,从早期简单的加工贸易到现在生产更加创新、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进一步迈向中高端价值链。
今日的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资流入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全球化,在全球贸易环境出现恶化、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当下,坚持对外开放的中国,或将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
几毛钱吸管的“翻身仗”
“到2003年,几家美国大客户的订单已经占到公司销售额的80%以上,最高的时候占比达到90%,这些客户包括沃尔玛、Kmart这样的知名企业。”楼仲平创立的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在中国刚加入WTO那几年出口业务占比不断提升。
与国外客户的业务往来重塑着双童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
楼仲平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称,双童现在的生产厂房运用到了雨水收集、废水回收、中水回收等节能设计,是江浙一带非常讲究生态友好的厂区,而这最早是受日本客户的影响。“当初日本客户选择合作伙伴过程中会提一些要求,比如要有无尘化车间、花园式工厂,虽然不是硬性的,但如果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日本客户会更加青睐。”对于21世纪初的中国企业来说,这些名词显得有些陌生,海外客户的要求促使楼仲平不断学习和改进,双童也是较早将绿色环保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运用到日常运营中的制造业企业。
中国不断打开国门的过程中,出口型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摆在双童面前的第一重挑战就是外部客户集中带来的利润压力。
楼仲平回忆,由于国外客户在双童的销售中占据绝对大头,国外大订单下来之后就要优先完成,导致国内小订单被挤出去。“有些小订单能不接就不接,能放下就放下,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来越集中在国外大企业”。掌握了话语权的国外大客户每次下单都压价,双童的利润空间逐渐压缩。
2005年开始,楼仲平下决心放弃大客户,到2008年前后,原有的几家美国大客户已经全部放弃,双童转向国内中小型客户集群,外销占比降至一半左右。如今,双童已经不能被称作出口型企业,其内销比例占到销售额的七成。而出口主要面向日本和欧洲。日本客户对于塑料吸管的品质要求很高,包括厚度、韧性等,欧洲已经全面禁塑,目前双童向欧洲客户出口的主要是可降解产品。由于双童较早开始针对出口客户进行自我升级,应对不同类型客户的要求已经游刃有余。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成为双童身上的又一压力。楼仲平称,中国入世前十年,江浙一带的农民工“要多少,有多少”,工资基本不超3000元。此后,随着民营企业和整体经济发展,劳动力逐年紧张,企业的用工成本不断提升,长三角农民工净工资现在基本达到了6000元,加上社保和企业的其他隐性成本,一个工人的总成本达到七八千元。而这只是普通操作工,技术工人要1万元。劳动力成本之外,原材料成本、资金成本等使得企业压力更大。
这也促使楼仲平开始思考转型。他表示,2001-2010年前十年,乘着中国加入WTO的东风,仅仅依靠人口红利、改革开放形成的动能释放,企业很容易实现快速发展,但是2010年之后的十年,这些红利已经不能继续支撑企业发展,只能求变。
楼仲平找到的出路是创新。2010年以前双童的产品线比较简单,基本为长或短、粗或细、直或弯的基础吸管,近十年双童开始打破“吸管只能喝饮料”的定位,生产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包括眼镜吸管、爱心吸管、风车吸管、可食用淀粉吸管等,吸管也可以是玩具、艺术品、装饰品、食品。在公司所有产品中,创新产品的比例最高时达到42%。
创新产品为双童打开了新的盈利空间。楼仲平向贝壳财经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双童有一款“足球吸管”,特殊之处是有一颗小足球嵌在吸管内部,但不影响吸食饮料。这一产品的利润率达到100%左右,但此前很小众,销量不高。2012年恰逢欧洲杯,巴西几个客户下了十六七个货柜的“足球吸管”订单,给双童带来的利润达到八百多万元。
不断推陈出新的背后是对研发的重视和不断投入,双童从2007年开始申请专利,到2011年双童已拥有100多项专利,占到全球吸管专利的一半以上。楼仲平介绍,看起来简单的“爱心吸管”,要解决两人使用一根吸管的力学问题,其中有15个配件,运用到了4项专利。
如今,双童的吸管不再是几毛钱一根,有些吸管一根可以卖到几元甚至十几元钱。品牌影响力逐步稳固之后,双童还会重点选择有个性化定制需求的客户,而非做简单的低毛利产品。
从低端加工和薄利多销,到走上创新和品牌化道路,从依靠国外大客户到转向国内多元客户,在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中,双童的发展路径成为“中国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
“舶来海鲜”入华平民化
今年国庆假期,在上海工作的吴明没有回浙江老家,而是将父母接过来一起过节。因为全家人都爱吃海鲜,团聚的第一天餐桌上除了老家带来的鱼和螃蟹,还有加拿大的甜虾、新西兰的青口贝以及一瓶法国进口的红葡萄酒。
“想让父母尝点国外的海鲜,所以弄了一桌子中西合璧的菜,现在买进口产品很方便。”吴明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20年前的中国,吃到进口肉类、海鲜和水果可以说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现在,国内消费者在普通超市、水果店、线上电商平台都可以买到来自全球的美食,这些“舶来品”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价格也逐渐平民化。
自2001年入世以来,中国进口贸易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9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并且在这一位置稳坐12年,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额达到14.22万亿元,这一数字是2001年进口额的7倍。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我国进口商品类型已然发生变化,1979年,农产品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自2018年起,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工业制成品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202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在我国进口商品总额中占比超过66%。
至于与百姓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农产品,2020年,除粮食外,占比较高的几个类别是肉类、水海产品、乳品,以及鲜、干水果及坚果。其中,肉类进口额达到2131.47亿元人民币,占农产品进口额的18%,牛肉和猪肉全年进口额均在700亿元以上。
这背后是中国扩大进口的一系列举措,包括降低进口关税,给予市场准入优惠措施,优化进口通关流程等。2018年,中国开始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进博会已连续举办了四届。
跨国集团都乐(Dole)是2018年首届进博会的唯一一个水果行业代表参展商,作为进博会展盟理事会成员之一,都乐已连续四年参加进博会。都乐中国品牌总监王娜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前几届进博会上,都乐诞生了几个“明星产品”,包括超甜蕉、金菠萝,受到很多参展观众欢迎。
在刚刚举办的第四届进博会上,都乐带来了产地覆盖10个国家的53个果蔬产品,其中9个是首次在进博会上展出的新品。进博会结束后,都乐会将这些“进博会同款”投放至中国市场,让所有消费者都可以买到。值得一提的是,10年前,也是都乐与比利时水果山谷协会(BFV)合作,将比利时青啤梨引入中国,为中国消费者的果盘增添了新的选择。
对于国外企业来说,进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与国内客户和消费者连接起来的桥梁。在进博会上,来自全球的企业与中国客户签署合作备忘录、采购合同,拓展在中国的朋友圈。从生产全球好物到消费全球好物,坚持对外开放的中国,正在用自身发展的力量带动贸易伙伴和全球经济。
中国创造经济增长奇迹
当年,推动复关谈判、入世谈判承受着“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的压力。20年过去,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回溯2001年中国国际贸易情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年货物贸易总额为4.22万亿元,彼时,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仅为4%。
到了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32.16万亿元人民币。按人民币计价,中国的货物贸易总额、出口额、进口额20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超过10%。这一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升至17%以上。
加入WTO的20年,中国经济实现飞速增长,其中,2001年至2020年GDP年均增长近10%,居全球首位。而国际贸易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国家统计局数据看到,20年来进出口总额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30%以上,最高时(2005年-2007年)超过60%。
中国自身贸易规模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位置不断提升,开放的中国市场也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过去20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将近翻了一番,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增长了7倍多。根据WTO数据,202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分别达到13.1%、14.7%、11.5%。2020年,中国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唯一实现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的出口增速高于全球7.4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加入WTO之前,中国经济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困难的时刻,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很大冲击,加上那几年正值国企改革。中国加入WTO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反弹,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高增长势头,使得中国的经济实力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屠新泉称,入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改革和开放。改革主要是指加入WTO后,中国参照国际经济规则,自上而下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对于提升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政府管理的效率以及改善企业竞争的公平性和营商环境等,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至于开放,带来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进一步一体化,使得资源的流动配置更方便有效,还形成了竞争效应,倒逼国内企业在激烈竞争压力之下不断提升自己,尤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表现出对国际规则非常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不断打开市场的过程中,中国贸易伙伴越来越多元,且经贸呈跨越式增长。
贝壳财经记者统计看到,东盟十国中,中国同越南的进出口总额20年增长了68倍,此外,中国同老挝的进出口总额增长超过50倍,同柬埔寨、缅甸的进出口总额增长超20倍。
这样的“中国速度”同样发生在欧美:中国同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进出口总额20年时间均增长了超过8倍。中国同美国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804.85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5869.80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6倍多。中国连续多年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机电产品始终是我国出口产品的第一大类别,20年来占比不断提升,产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01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在货物出口总额中占比44.6%;到了2020年,这一占比已经提升至59.4%。
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5.4万亿元,占整体出口额的29.9%。原来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较大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已经低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这意味着,原来中国输送给世界的小商品、贴牌产品,逐步被自主品牌、自主技术创新的产品所取代。
全球化呈现新形态,双循环更具韧性
除了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之外,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贸合作机制。2020年11月15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5国签署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RCEP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15个成员国的人口、经济总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的30%,各国承诺降低关税、完善投资准入、降低非关税壁垒等措施,不仅将进一步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将通过支持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为全球经济注入信心。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年,我国对其他14个RCEP成员国进出口总值10.2万亿元,增长了3.5%,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1.7%。对于中国而言,RCEP帮助中国强化与区域经济伙伴的合作关系,拓展进出口市场空间,还将促使中国继续深化国内市场经济改革,与国际经贸规则对接。
今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CPTPP是与RCEP并列的超大型自贸协定,加入CPTPP,将帮助中国进一步融入亚太经济一体化,重新获得改革和开放的红利。
除了对外的“大自贸区”,中国内部还有“小自贸区”。中国自贸区建设始于2013年,最早设立的是上海自贸区,去年新增3个自贸区后,我国自贸区已经扩容至21个,覆盖范围也从最初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步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形成新一轮全面开放格局。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因素对全球化造成冲击,疫情之下逆全球化风潮再起,“二战后的全球化已经结束”的论点在西方获得相当共识。中国加入WTO之初的“全球化红利”渐行渐远,如何在新的全球化环境中找到新动能?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认为,经济全球化没有终结。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特征有两个——贸易全球化和生产地区化,尽管贸易保护主义、贸易霸凌主义一直存在,但是这两个核心特征没有改变。每个产品都是由不同国家或地区生产的零部件组成,再通过某地集中装配,销往全球。
不过,余淼杰称,全球化呈现出新形态,原来以WTO为代表的多边经贸合作停滞不前,许多国家或地区开始与自己经贸联系紧密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经贸合作。现阶段全球经贸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以德国为中心的欧盟地区,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在全球多边经贸合作式微、地区经贸合作多边机制加强的背景下,推动RCEP、积极加入CPTPP是中国实现经济外循环的重点。加入RCEP能促进出口、进口和投资,有助于经济外循环,同时还有助于内循环,如果我们能够推进双循环的实施,中国仍然处在最好的机遇期。
屠新泉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2001年中国入世时世界正处于全球化的高潮时期,现在无疑是全球化的低谷。这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冲击,因为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程度很高,但中国经济也表现出非常强大的韧性。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非常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国内大循环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即使在国际大循环受到一些冲击的情况下还能够很好地去应对。
屠新泉表示,对中国来说,一方面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与此同时,我们要与世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还要为全球经济治理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支持者,坚持开放其实已经对当前的反全球化潮流构成了一种有力的牵制。未来,应该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支持双边的区域自贸协定来推动自由化,同时也坚定地支持WTO作为全球贸易治理的中心地位,推动WTO进行必要的改革,提高效率和公平性,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