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个值得骄傲的数字:提供中文、英文、计算机三类课程约80000课时,参与大小外科手术1300余例,门急症等日常护理计10000余人次,中医参与治疗近8500人次。
这是一次次值得铭记的突破:在第29届东盟运动会上,老挝国家男子篮球队第一次闯进前八名,在第十三届东南亚大学生运动会上,老挝摘得乒乓球项目女子团体铜牌、男子团体铜牌。
这是一项项造福于民,造“富”于民的创新:中国的蔬菜种子在万象萌发出新芽, 8424的西瓜种子结出了薄皮西瓜。
这,是一群中国青年志愿者在湄公河畔交出的答卷。
受团中央和商务部委托,自2002年起,上海团市委先后派遣了11批共119位优秀青年志愿者参加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志愿者们用自己的青春,为中老两国搭建起一座了解和沟通的桥梁。
图说:这幅大家共同绘制“中老铁路通车图”将收藏于“一带一路”澜湄铁路互联互通中心。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一声“萨拜迪” 想起被叫作“朵哈”的日子
昨天,在东湖路17号团市委机关所在地,共青团上海市委与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以“挥洒青春 书写中老友谊”为主体,举办了一场中国(上海)援老挝项目青年志愿者座谈会。回到各行各业的“战友”们久别重逢,用熟悉的“萨拜迪”(老挝语:你好)相互问好。
在视频中看到前不久中老铁路通车仪式视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沈晓红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当年的画面——万象浅灰色的建筑物、金黄色的庙宇、生活清贫但安静和谐、友善开朗的老挝人。
作为第一批赴老挝志愿者,2002年5月,沈晓红和另外4名志愿者一起踏上老挝国土。当地同事送给她一个好听的老挝名字,“朵哈(dorhard)”,意思是“爱之花”。沈晓红回忆,面对善良朴实的老挝人民,她立刻感受到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感”。为了适应当地生活,她和同事们一起以手代筷,和大家吃在一起,玩在一起。为了尽快克服语言关,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她从早市上买来了给小朋友用的学老挝语的书,每周给护士上两次英语课,相互学习语言,随时做笔记。很快,她就从只能用英语交流,靠当地医生做“二传手”查房看病,到能够和病人直接用老语进行沟通,获得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在志愿服务期间除了在医院巡视病房、门诊坐诊、带教学生、帮助科室完善管理流程外,还9次参与联合医疗队巡诊,去到边远小村,帮助更多的老挝病患。
近20年前,老挝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经济不发达、卫生条件欠佳,每一名志愿者都牢牢记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每个人都希望为老挝人民多做一点。医生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出诊。“老挝人以前并不相信在老挝有中国志愿者,到现在可以在多个领域看到中国志愿者、上海志愿者的身影,感受到大国风范。”在沈晓红看来,这是属于开拓者的幸福。
图说:2016年11月,中国驻老挝大使馆主办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在老挝万象中学和素巴栾小学举行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一份中华情 让湄公河畔响起《论语》
静安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俞彪曾先后两次赴老挝参加志愿服务——2003年,他是团市委第三批赴老挝志愿者服务队队长,2004年11月,时任中国驻老挝大使刘永兴特地邀请他和另外3名志愿者再赴老挝服务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在俞彪看来,这是对全体志愿者工作的认可。
一次志愿行,延伸出的是一段长久的牵挂,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散发到湄公河畔。俞彪记得,在老挝服务期间,志愿者张立把脍炙人口的中国歌曲和唐诗翻译成英语教给学生;志愿者王韬经常把《梁祝》、《茉莉花》等中国传统乐曲,用小提琴拉给学生听,所有的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都会向老挝青年学生介绍中国的发展和风土人情,激发他们学习中文的热情和对中国的向往。后来,老挝团中央的盖吾董就到厦门大学来留学,马霍索医院的青年医生康鹏在志愿者邓中龙的牵线下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学习。
听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讲,“中老友谊的未来在青年,互联互通的根基在心心相通”,第四批上海援老挝志愿者、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常务理事顾晨洁格外感慨。那些年,她结下了一段段奇妙的缘分。比如,现在老挝驻上海的总领事阿磊伟来·苏嘉伦就是志愿者的学生,那时候还是个小伙子。当年还有一位叫根芽的小和尚,跟着她学了半年的中文,喜爱上了中文,不久后参加央视“汉语桥”大赛获得了名次。“他们特别喜欢听我讲解《论语》,所以在对外志愿服务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顾晨洁说。
图说:志愿者在当地进行汉语教学
一次志愿行 让奉献成为青春主题
“我问儿子,瞧瞧,你老爸当国际志愿者是不是很牛?儿子说:爸爸真牛!那一刻,我想发自内心地告诉儿子:祖国,真牛!‘一带一路’,真牛!中国青年志愿者,真牛!”第九批上海援老挝志愿者、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孙伟简短直白地“表白”,引来了大家的笑声。在老挝,他是世界职业篮坛罕见的不领工资的国家队主帅——不仅不领工资,我还经常自掏腰包购买全新的训练用球。由于老挝并没有职业联赛,老挝自然没有职业篮球运动员一说,平日里,他们可能是学生、老师、警察,甚至找不到一块室内训练场,训练都是租用户外大棚下的水泥地。他带领球队一次次刷新国家队最好战绩,老挝朋友对他充满感激,但他却说,队员们发自内心对于篮球的热爱,让他深受触动。
图说:志愿者孙伟(蓝衣)在为老挝篮球队员讲解战术
现任上海大有同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的顾倩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声音有一天会在国家级广播电台中出现。
2018年8月到12月,顾倩加入第十一批上海援老挝志愿者队伍,在老挝国家广播电台担任中文、英文播音员,每天帮老挝同事收集国内外新闻,校对稿件,纠正汉语发音,录制和剪辑。用中文向在老的国人和全世界播报中老实时新闻。“我播报过中老铁路的建设进程,播报过阿斯托水路坍塌时中国第一时间救援的消息,播报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彩论述。”顾倩说,这是她第一次感到,原来自己和国家的使命是如此紧密相连,现在回想起来,有时候依然会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热泪盈眶。在老挝工作之余,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所长,号召更多的青年参与到海外支援服务中,把志愿精神再传递出去。在团市委的支持下,志愿者们拍摄了《我和我的祖国》MV,不仅于2018年国庆期间在上海16条地铁线循环播放,也在中国驻老挝大使馆的国庆招待晚宴上,赢得各国使节赞誉。
“老挝的朋友跟我们说,能不能延长援助的时间,回去之后不要忘记大家。中国和老挝永远是好朋友、好伙伴,我们也是一辈子的好朋友。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青春的力量。”顾倩说。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陆梓华
【相关链接】
援老挝项目是中国青年海外志愿服务实施时间最早、服务时间最长的品牌项目,经过近20年的培育和发展,项目已成为上海团市委服务国家党政外交大局、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也是树立上海青年志愿者在国际社会良好形象的重要载体。志愿者们在老挝开展中英文教学、体育训练、计算机培训、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新闻广播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对中老两国友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市友协会长陈靖提出希望,一是继续做好青年志愿服务老挝工作,深化拓展项目形式内容,主动服务对口支援工作。二是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民心相通,加强交流交往,扩大青年志愿服务品牌效应。 三是继续做好身边国际青少年“心心相通”工作,紧贴国际形势和重要节点,在服务国家对外友好大局中领域作出更大贡献。
团市委书记上官剑表示,上海共青团将不断深化“小而美”的青年国际志愿者项目,把中老“心心相通”项目做深做实,为服务国家民间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