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原行长戴相龙:我国不存在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的形成机制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在12月12日举行的“2021凤凰网财经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表示,我国不存在美国2007年出现次贷危机的形成机制,“我国经济强劲增长,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进城安家,城乡居民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早有防范和化解措施。”

戴相龙同时表示,中国现代货币是一个币值长期稳定的大国货币,是逐步国际化的货币,是用数字形式货币逐步取代纸币和铸币的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求短期内在国际运用程度,而应该把功夫用在深化和方便人民币可兑换、改进人民币境外结算和发展离岸市场等方面,提高国际金融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

戴相龙预计,今后5—10年,中国金融企业组织体系将保持稳定,但也需要完善。比如,按核心资本排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早已列入世界10大银行的前列,但是,不可以量自大,还要在法人治理机制、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上下功夫,提高与国际银行集团的竞争力。

“现在商业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平均利息差有逾3个百分点,不利于促进商业银行降低管理成本,不利于減少企业利息支出,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争取经过5年的努力,存贷款利差逐步下降。”戴相龙表示,“隨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预测大型商业银行的人员和设施将趋向过剩,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审慎开展综合经营,不仅可以降低银行业管理成本,也可促进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

戴相龙建议对大型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试点进行评估和总结,权衡利弊,提出今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审慎开展综合经营业务的基本原则、组织形式、发展步骤和监管规则。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戴相龙表示,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到2020年末,在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中,外资金融机构占近1/3;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上海原油期货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资本市场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逐步加快。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要把上海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戴相龙表示,把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先后建设现代金融和强国金融的主要内容,反映我国的核心利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设在上海,但是这是全国及全球的金融中心,因此,要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我国几个区域金融中心互联互通,中央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要加强上海总部的功能,新设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尽可能设在上海。同时,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全国全金融市场化的服务。”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