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立陶宛媒体本月22号发布的报道称,由于立陶宛和中国之间的外交分歧,导致德国企业的正常经营与生产活动受到了波及,因此德国波罗的海商会已于近日正式向立陶宛政府去信,明确表示德国企业对于当前中立两国关系的进展“十分关切”,同时还警告立陶宛,若是不能拿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改善对华关系,将会关闭掉德国在立陶宛的工厂。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德国作为立陶宛的第四大投资国,针对该国的直接投资达到了14.5亿欧元,主要集中在泥炭、激光器、汽车零部件等产品。
可是对于在立经营的德国企业而言,他们已经难以从中国市场采购必要的原材料,同时也很难向中国出口成品,当进出口同时受到冲击时,德国商界意识到这口锅恐怕不得不由立陶宛来背。
由此可见,中国对立陶宛展开的反制措施不仅奏效,而且效果比预期的还要好一些。不过就在这封德国商会投给立陶宛政府的同一天,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也针对这封信做出了回应,这位反华立场极为鲜明的立陶宛高官扬言,欧洲迫切需要“遏制中国的工具”,同时还要防范立陶宛的遭遇会蔓延到其它国家,甚至还隔空向欧盟施加压力,称“欧盟必须对此事做出明确回应”。
事实证明,不光是欧盟听到了立陶宛政府的求助,美国也同样有所行动,只是美欧得出的结论或许和立陶宛政府想象的有些“小出入”,欧盟高级代表博雷利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于 23号达成了一份协议,商定欧盟和美国今后要共同对抗中国在贸易领域的“单边主义”。
欧盟还发表了一份声明,专门提到了中国和立陶宛目前的贸易障碍,并表示博雷利和布林肯已经“关注”到此事所带来的影响。换言之,立陶宛政府的不满和呼救,美欧的确已经收到了,但是能够采取多大程度的反制措施,目前来看还是个未知数。
至少对于欧盟而言,且不说如何对中国在经贸领域进行反制,光是在欧盟内部统一共识就难如登天,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核心成员,每一个都和中国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防疫和经济复苏是直接挂钩的,而经济复苏就更离不开中国市场。过去二十年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想要靠蛮力来敲开中国市场的时代已经完全结束了,即便是欧洲国家也必须面对现实,那就是中国市场不仅更加有活力,同时也更加具有稳健性和可预测性,这对于急需对外贸易来回血的欧盟而言至关重要。
至于美国想要在经贸领域来遏制住中国,只能说明他们在贸易战中吸取的教训还不够深刻,作为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尚且不能全身而退,即便再加上一个欧盟也同样无济于事,更何况将欧盟拉下水,明显是美国为了牵制住逐渐升温的中欧贸易,因此欧盟自己必须考虑清楚,究竟是要保住美欧的同盟关系,还是维护欧盟的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