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这几天,知名带货主播薇娅偷逃税的新闻在全网刷屏。薇娅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等方式偷逃税款高达6.43亿元,税务部门依法对薇娅处罚款13.41亿元。
高得离谱的逃税金额,居心叵测的逃税手段,且经税务机关多次提醒督促后仍不整改,此次逃税事件不能简单视为“网红的翻车”,反映的是薇娅及其背后团队逃避义务、漠视法律。随之而来的是上千名网络主播主动自查补缴税款,可见,直播带货界逃漏税已不是个案。
乘势而起的电商直播行业,又岂只是逃漏税这一个问题。薇娅在一年之间光是逃税就达到了6.43亿元,那她的个人收入有多少?真实数字恐怕是普通人做梦都难以想象的。演员拿1.08亿片酬,头部主播双十一收入上亿元,这些天文数字一次又一次地动摇着广大劳动者对于财产分配的合理认知,“靠个人能力能在一年内赚到十几亿吗?”老祖宗教给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似乎不再适用,这将极大地打击劳动者的获得感和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不规范的生产关系不仅对宏观的互联网经济带来消极影响,从微观来看,市场经济各环节上的具体个人也由此受到不公平对待。
在网店商家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苦主播久已”,原本,制造商与带货主播之间是互相利用、各取所需的关系,主播利用自身强大的引流能力帮助制造商销售商品、获取利润,制造商向带货主播支取利润分成。但是具有巨大流量的带货主播往往能向制造商争取折扣,再将这些折扣转让给消费者,从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流量至上”的市场偏好逼得制造商不断挤压商品价格,原本想“找个大网红直播赚一把”,最后只落得“冲个量,赚个吆喝”。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拿今年双十一来说,爆款变假货、折扣骗局的诸多乱象,直接损害的是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诚然,直播带货自有其优势和贡献,2020 年传统企业实体面对突发疫情的巨大冲击时,就纷纷通过直播带货渡过了“寒冬”。但是,主播逃税、过高收入、利润垄断、直播骗局,接连不断的“翻车”,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和思考电商直播行业的根本缺陷所在。
直播带货成长于互联网经济新风口,流量的驱动让它“一夜爆红”,而监管措施并没有跟上直播带货的肆意生长。2021年5月正式施行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仅是行业自律规范,缺乏一定的法律威慑力。目前对于网络直播带货的相关法律法规可选择较多,使得监管管理职权过于分散,不易于分清责任。同时,许多具有直播带货功能的平台,并没有建立平台销售商品的审核和监管功能,也缺乏对主播的职业素质培训和教育。诸多监管漏洞让违法违规人员钻了空子。
“直播带货”行业聚集了无数流量,带货主播们也成了时代弄潮儿,越是享受时代福利,越要约束自身,只有加强监管,逐步整改,才能真正成为互联网经济的先锋。
文/吴雨林(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