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邢台威县一个18岁女孩被姐夫投喂百草枯,经侦查发现,涉事姐夫的作案动机竟然是:自感家庭经济条件差,岳父一家人“瞧不起自己”,遂产生报复念头。不过对于涉事姐夫的说法,女孩的姑父表示:“是他自己心里那么想,其实是把他当家人一样对待的,没有看不起他。”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即便涉事姐夫和女孩姑父的说法并不一致,但是依然可判断涉事姐夫跟岳父家存在既定的恩怨。要知道,世俗意义上的“瞧不起”、“看不惯”、“嫉妒恨”是很常见的。尤其在以“经济条件”(个人)论高下的家庭中,很容易出现微妙的恩怨。
在这个事情上,瞧不起方和被瞧不起方看似充满分歧,可实际上都信奉着同一套价值观。就以“经济条件论高下”的逻辑来讲,如果说瞧不起方是势利的,那么被瞧不起方自然是低自尊的。
甚至从根本上讲,无论是瞧不起方,还是被瞧不起方,都既势力,又低自尊,而决定他(她)们表现出什么状态,主要取决于经济条件的高下。就此而言,女孩姑父的回应自然就显得有些模糊,因为人们寻常所强调的“当家人一样对待”是个没有标准的说法。
之所以这样强调,并不是想通过双方的各执一词来论是非,而是对于家庭恩怨来讲,很多时候是无法靠言语掰扯清楚的,甚至同样一件事情,因为双方的立场不一样,觉知不一样,得失不一样,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是涉事姐夫的说法,还是女孩姑父的回应,都可能倾向于感受性评价,而非是事实性评价。因此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确实也是很有道理的,毕竟绝大多数家庭恩怨都是基于感受性评价在掰扯,这种时候自然是难分是非的。
当然我们如此去看待家庭恩怨,并不是说家庭恩怨不可消解,无法避免。而是要想不被家庭恩怨缠身,只能从自身出发去解决问题。因为对于说服别人和让别人理解自己,这是比较艰难的事情。
并且在很多场合下,家庭关系下就连互相尊重也是无法办到的,因为尊重这件事情,人与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就比如有些人说话“很伤人”,但是却自我标榜“直来直去”,这使得很多时候那些看重边界感的人反而会被认为“矫情”。
坦率地讲,如果是非亲非故的关系,惹不起还能躲起,但是在家庭关系中,如果那些不自知的人总爱挑刺儿,那么家庭恩怨很容易越积越深,直到被挑刺儿者忍无可忍触发争执。就以“女孩被姐夫投喂百草枯”的事情来讲,如果女孩跟姐夫没有直接矛盾,那么她便是家庭恩怨的受难者。
另外,世俗生活中因婚姻建立起来的家庭关系,或多或少都存在很微妙的相处氛围。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能基于“中间人”的情感考量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那么关系基本不会出大问题,但要是不顾“中间人”的感受,那么关系很容易紧张起来。
当然“中间人”的平衡作用也是很大的,就比如女方在遇到娘家人对丈夫出言不逊时,应该及时为丈夫打抱不平,同样的,男方遇到婆家人对妻子说三道四时,也应该及时为妻子据理力争。
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偏见,让家庭关系走向某种平衡。当然值得注意是,在具体平衡关系的实践过程中,方式方法要尽可能的委婉得体,既要起到消除偏见的作用,也要给双方留有缓冲的余地。
所以回到“女孩被姐夫投喂百草枯”的事情中,有人将“妹妹”的遭遇归于“姐姐”这个“中间人”没当好,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此掰扯这个问题,并不是说“妹妹”遇害“姐姐”要承担具体的责任,而是我们需要更进一步认识家庭关系里“中间人”意味着什么。
说到底,涉事姐夫之所以觉得岳父一家人“瞧不起自己”,主要在于岳父一家人给他造成困扰之后,他的妻子并没有及时站出来平衡。但凡在双方发生微妙的互动之后,“姐姐”能有所表示,那么就不至于让“姐夫”走上投毒之路。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涉事姐夫最主要还在于没想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以至于执迷不悟到毫无人性,因为女孩被投毒后,他作为投毒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情况恶化,不说出实情,以至于错失掉治疗的最佳时间。这正应了帕斯卡尔对不正义的阐释:“自以为是若是和可悲结合在一起,那就成为极端的不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