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赵昱
业务遍布120个国家及地区,创造24项世界第一,年收入近千亿!
你一定想象不到这些成绩都是由一个人所创造的。
没有过硬的身份背景,从技术员起步,他脚踏实地,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带领濒临破产的企业走出了困境,逆袭成为该行业的全球第一。
他就是中国集装箱工业的初代工程师、中集集团的董事长——麦伯良。
现在的中集是有9大业务板块,5万员工的世界级多元化集团,但40年前,却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景象。
1982年的2月,深圳的蛇口工业区还是一片建设中的工地,刚毕业一年的麦伯良,被分配到了交通招商局,他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从广东肇庆来到了蛇口,等待着进一步的人事分配。
作为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学生,不到一周,他就收到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斯卡的邀请,自此,他成为了中集的一员。
麦伯良来到中集之后,最初的职位是集装箱设计师,同时也是英国工程师雷诺的助理。
当时,一台二手的德国压机是公司生产线上唯一的生产器械,结果在中集正式投产样箱时,这台机器却出了问题。雷诺想到麦伯良学过液压,就鼓励他试试看。
胆大心细的麦伯良真的就上手拆了机器,经过几天不眠不休的研究,居然真的捣鼓好了。
自此,麦伯良威望大增,不出三年,就升到了中集副总经理的位置。
然而,正当麦伯良的发展前景日益明朗时,中集却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1986年,国际航运的市场不景气,一整年的时间里,中集几乎都没有接到订单。资方也不看好中集的前景,在300万美元的投资亏空殆尽后,丹麦资方决定撤资。
原本300多人的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最终只留下了关键岗位的59人。
中集经过调整,转由招商局单独承保管理,麦伯良决心留下来,担任生产部经理的职位。
事实证明,麦伯良的选择非常正确,中集在1987年就迎来了转机,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为中集带来了资金和部分订单,中集起死回生,走上了正轨。
此时,麦伯良开始负责市场的推销工作,28岁的他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希望从小客户做起,一步一步打开世界市场的大门。
麦伯良最先突破的客户是英国GEM。不接受中国内地生产集装箱的CEM还是拗不过麦伯良的坚持,决定让麦伯良试试看,让他先生产100个集装箱。
麦伯良非常珍惜这次得之不易的机会,亲自率队把控集装箱的生产质量。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GEM收到货后很是满意,马上又增加了订单,这次的数量是500个。
不仅如此,这一次“出海”的成功为中集带来了良好的海外市场口碑。客户开始自发为麦伯良做宣传,客户的认可为中集带来了更多的订单。
90年代后,中国逐渐成为全球集装箱制造业的中心。1996年,在集装箱行业,中集超越了韩国现代和进道,以百分之二十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
而麦伯良的“野心”并没有止步于此。
2008年,中集已经取得了十几个世界第一的成就。本可以高枕无忧的麦伯良,却在此时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进军深海海工领域。
要知道,我国的深海开发技术一直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虽然中国的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开发、探测都需要极高的成本,风险性极高。
一个不小心,中集的名声就可能“葬身海底”。
但麦伯良认为,大国重器总要有人去做,不能因为深海工程难就放弃。特别是像中集一样的央企,更应该去攻克高精尖的技术难题,做好表率作用。
果然,中信不负众望,在2017年建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
这个全程由中集自主设计建造的“蓝鲸1号”,不仅使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进入了世界前列,还成为了能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海洋钻井平台。
如今,麦伯良已经带领中集取得了24个细分领域的世界第一,但他并不想就此止步。
麦伯良表示,希望自己退休前可以把世界冠军的细分行业发展到40个!
中集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