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兴康
人生在世,怎样生活得更好是每个人面对的主题。如果用快乐或享受作为标准,那么,生活目标就是追求快乐或享受。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利息理论》中就将收入定义为精神享受(enjoyment)。据此,一个人拿了工资不是收入,用工资买了苹果吃掉获得的享受才是收入。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命题要接受事实验证,精神享受是个心理概念,难以用事实验证。为了方便度量与验证,经济学家用实物形式的收入与货币形式的收入替代精神享受收入。
马上能够获得享受的行为称为消费,例如买苹果吃;将来能够获得享受的行为称为投资,例如种植一颗苹果树,等待将来结果。一个人消费多一点还是投资多一点由市场利率的高低决定。
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为追求更多收入,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产品以供享受,在市场经济中,主要通过与别人交换产品来提高享受。萨伊定律——供给能够创造自身需求,正乃此意。
图为萨伊
与萨伊定律相反,凯恩斯定律认为需求能够创造自身供给。在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刺激消费与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问题是政府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税收,税收来自个人与企业生产。相比个人消费与投资,政府消费与投资只是换了一个形式,提高效率,丰富产品,才能增加享受,这一点本身不变。关键在于个人投资还是政府投资哪个更有效率,一般情况下,优于信息与激励不同,个人投资私用品效率较高,政府投资共用品效率较高。
图为凯恩斯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为什么会存在供过于求,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经济持续衰退的经济危机呢?
生产、交换、消费有个时间过程,企业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时,面对的是消费者将来的需求。消费者将来需求是不确定的,而且,将来科技与组织方式也是不确定的,这就决定了产品收益与成本是不确定的。面对不确定的供求状况,企业生产可能出错,产品可能不受欢迎,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此外,现代社会的交换往往通过货币媒介进行,以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会由于货币发行数量多少发生变化。例如,如果一段时间内,政府发行货币较多,一开始表现为部分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利润提高。由于很难区别是市场需求增加导致商品价格上升,还是由于货币增加导致商品价格上升,企业家往往因此扩大投入,增加产出。
但货币过多引起的价格上升,最终会传导到各种商品包括生产要素上来,当要素价格上升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减少时,企业家们又会减少投入,降低产出规模。此举又会减少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降低要素价格,减少员工收入,减少商品需求。
将来供求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加上货币价值可能存在不稳定性,可能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经济持续放缓的情况。现代经济是专业化分工细化的经济,资本深化与迂回方式的大规模生产比较普遍,这又会加剧经济波动。
企业家们要做的是关注、适应供求不确定性,更好地预测市场偏好与需求,适时改进技术与组织方式,把握包括货币发行量与利率在内的宏观经济形势。这样才能增加企业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些当然也是萨伊定律题中应有之义。(作者系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