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侯 蕾 通讯员魏 巍)近日,在南开区鼓楼广场上空,一只画有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会徽和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的风筝随风飘荡、升入高空。放风筝线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魏”第四代传人魏国秋和第五代传人魏博文。
几天前,魏国秋和魏博文正在位于鼓楼北街的工作室里创作这套冬奥会主题风筝。“色彩一定要鲜艳,突出四年一届冬奥会盛事的五彩缤纷,以及咱们中国人对冬奥会的无比热情和中国传统新春佳节的喜庆氛围。”谈起这套风筝,魏国秋表示:“作品以传统‘瓦片风筝’为基础结构框架,同时大量采用轻量化材料,整个风筝净重仅有10余克。图案方面加入了大家非常喜爱的2022北京冬奥会元素,力求美观、时尚、动感。”
魏国秋说,“非遗”艺术也要跟上潮流、与时俱进。制作以社会热点为主题的作品对于“风筝魏”来讲并非首次。“2008年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就制作过‘福娃’主题风筝。当时我们制作了一个系列,非常受欢迎。那时咱天津也是分赛区,有不少来津的外国朋友都特别喜欢我们的风筝,有一个俄罗斯的朋友还现场跟我学习制作了一个风筝带回国。”魏国秋说,这次的出发点是将传统风筝制作技艺与冬奥会主题相融合,向世界展现中国“非遗”艺术的风采。
“既承办夏奥会,又承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这是让我们所有中国人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作为‘非遗’人,我们渴望为北京冬奥会做些事情。”魏博文边说边指着手中的风筝,“好的东西是要传承下去的,现在国家大力推广‘非遗’文化,为‘非遗’人搭建各种展示的平台,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样的机遇。”
上图 魏国秋(右)展示自己的设计
侯 蕾 魏 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