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缓和俄乌局势,眼下公认最有希望的方案,还是推动《新明斯克协议》的继续落实,也是“诺曼底模式”调解机制的核心。
继上月底巴黎会谈后,当地时间2月10日,德国、法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外交政策顾问聚首柏林,再次举行“诺曼底模式”四方会谈,就缓和乌克兰危机展开磋商。
“诺曼底模式”柏林会谈近9小时 无果而终?
不过,会谈了近9个小时,“柏林谈判”依然没有取得实际成果。
俄罗斯谈判代表、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科扎克将其归咎于乌克兰,称乌方拒绝就政治解决方案与反政府武装进行对话,阻碍了局势进一步发展。
在俄罗斯问题专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隆看来,科扎克的话挑明了这一轮俄乌分歧的核心。无论是“诺曼底模式”还是新明斯克协议,前提都是承认顿巴斯地区的“自治”,这个恰恰是乌克兰现任总统泽连斯基拒绝的“政治遗产”。当下,基辅拒绝与乌东民间武装力量对话,变相配合局势激化,既可压缩西方和俄罗斯可能的秘密交易空间,又能够强行将美欧与己“绑定”,获得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俄乌局势的发展,仍旧无法逃离俄美博弈的大框架。”赵隆分析称,会谈四方都很清楚,美国不会允许没有其参与的对话机制扮演主角,即使能够谈出“初步方案”,也会在北约内部被美国“毙掉”。在他看来,与上次巴黎会谈一样,此次柏林会谈仍属于顾问级别的工作磋商,缺乏各国元首间的相互对表或基本共识,无果而终并不意外。不过,各方提出愿意就举行元首会谈继续磋商,表明“诺曼底模式”对局势缓和,仍有推动作用。
欧洲国家政要密集斡旋 英外长“插花”显尴尬
在两轮“诺曼底模式”会谈之间,欧洲刮起了一阵外交斡旋风,法德领导人、欧洲多国外长密集展开穿梭访问,试图为乌克兰危机降温。
近期,法国总统马克龙两天跑三国——俄罗斯、乌克兰、德国,当中还与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德国总理朔尔茨访美会晤拜登后,旋即又与来访的马克龙、波兰总统杜达开三边会,还要访问基辅和莫斯科。外长们当然也没歇着。
2022年2月 普京与马克龙在克里姆林宫会谈
对于欧洲积极、密集的外交斡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眼下乌克兰局势处于相持局面,间歇期赋予欧洲一定的外交运作空间,更重要的是,“欧盟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缓解乌克兰紧张局势,以此证明欧洲战略自主的重要性和价值。”
你方唱罢我登场。当地时间2月10日,英国外交大臣特拉斯到访莫斯科,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会面。乌克兰危机促成了英国外长四年多来首次访俄,但是会谈并不顺利。
据俄媒援引外交消息人士的话,当天会谈中,特拉斯反复警告,俄军必须从乌克兰边境撤出。拉夫罗夫则回应称,俄军所在位置是俄领土范围,有权在俄境内进行任何演习。
拉夫罗夫问特拉斯:“您是承认俄罗斯对罗斯托夫州和沃罗涅日州的主权的吧?”特拉斯在短暂停顿后回答:“英国从来不承认俄罗斯对这些地区的主权。”
对此情形,英国驻俄罗斯大使布朗纳特不得不介入其中,他向特拉斯婉转指出,这两个州确实是属于俄罗斯的领土。
这个如同段子般的“小插曲”比会谈本身引发更多热议,特拉斯被网友群嘲缺乏外交素养。事后,英驻俄使馆为外交大臣特拉斯辩护,称其当时答非所问引起误会。
英国外交大臣特拉斯
而拉夫罗夫在会后称,他对会谈感到失望,因为就像“哑巴与聋子的对话”,“莫斯科和北约尚未在北约不扩张问题上找到共同点。”
赵隆指出,英国外交大臣特拉斯的无心之过或是心不在焉,恰好表明英国在处理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非核心角色。“英国既无法掌控北约对俄博弈的主动权,也因为‘脱欧’丧失了凝聚欧盟共识的地位。”在他看来,特拉斯的到访不过是“麦克风外交”,向外界展现“对俄强硬”的立场,依然在为美“帮腔”,并无任何建设性贡献。
相较于对英国的不屑,俄罗斯更在意法、德开展的“穿梭外交”效果,寄望在北约核心成员中,制造针对俄相互安全保障诉求的不同态度,以此施压美国,启动新一轮美俄安全对话。
俄乌边境战争会否一触即发?
在西方“首脑外交”“外长会晤”持续引发国际舆论关注之际,美俄乌在军事层面的动作依然不断。
2月10日,俄罗斯与白罗斯展开两国多年来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这场“联盟决心-2022”演习,地点临近乌克兰及北约成员国波兰和立陶宛边界,将持续10天,俄军还出动了S-400防空系统。
与此同时,乌克兰同期举行军事演习,演习中将使用英国提供的反坦克武器和土耳其制造的无人机。而美国增援部队陆续抵达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
拜登当天通过NBC向留在乌克兰的美国人发出警告,要求他们尽快离开。”这不像我们在与恐怖组织打交道。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这是一种非常不同的情况,事情可能会很快变得很疯狂。”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称,鉴于俄罗斯过去曾以军事演习掩饰侵略行动,北约已加强东翼成员国的防御,并提高了警惕。美国五角大楼说,当天美国与白罗斯两国参谋首长罕见通电话,避免白罗斯与俄罗斯举行联合军演之际“错估”情势。
战火是否会在乌东地区点燃?
对此,赵隆认为,未必。尽管围绕俄乌边境的战争忧虑此起彼伏,但各方不愿挑起冲突的理性战略取向依旧占据上风。不过,主动制造或被动配合紧张舆论,谨慎地在危局边缘游走,也有助于各方实现不同的目标诉求。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关于可能开战的舆论渲染仍将持续,但距离真正爆发军事冲突,仍有较大回旋空间。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