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强拉中国“入局”乌克兰危机?分析称,美方有意测试中俄之间的战略联动性和配合度

近期,在部分国家努力缓和俄乌紧张局势的同时,美国却持续渲染这场危机,并尝试强行拉中国“入局”。

美国副国务卿纽兰喊话:呼吁中国运用其对莫斯科的影响力,以外交途径解决乌克兰危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格林菲尔德向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递话“劝劝俄罗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称,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中国将“承担部分代价”;五角大楼发言人柯比提出,中国“以沉默支持俄罗斯的做法令人深感震惊”,称此举将“让欧洲安全局势更加不稳定”;拜登政府知情人士还声称“美国制定对俄制裁计划时将考虑中国因素”......

为何美国要扯上看似毫不相关的中国?

有分析指出,拜登此举有助于打消外界有关俄乌危机导致美国偏离“印太优先”布局的顾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尚月在接受“长安街知事”采访时认为,美国有两大意图,“首先是想在舆论上给中国施加压力,把中国置于舆论上的被动,由于美国担心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作出某些表态,所以它预设立场,让中国处于舆论上的被动局面。美国这种做法也是它在信息战和舆论战上的惯用伎俩,包括在抗击疫情和欧洲能源危机中,他都使用了类似伎俩,先假定一种立场,然后进行大规模舆论宣传,然后让对方在舆论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

尚月指出,“第二个意图就是有意测试中俄之间的战略联动性和配合度。实际上美国是在用冷战思维来衡量中俄关系,它完全不理解中俄间其实是一种新型大国关系,这种大国关系是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础上,我们也在联合声明中反复强调过这一点。”

对中俄的试探,有专家认为,要求中国对俄罗斯的相关做法进行干预甚至“约束”,甚至威胁中国将因局势激化承担所谓“连带责任”,表现出美国对于中俄关系的特征和实质缺乏基本理解。中俄不是军事或政治同盟,更不存在“主从关系”或相互约束的依据。与基于军事同盟的跨大西洋关系不同,中俄致力于超越冷战式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

事实上,针对美国的企图,中国已通过多、双边渠道清晰阐明立场。

在双边层面,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话时,呼吁各方回到新明斯克协议的原点,避免刺激局势紧张和炒作渲染危机。中俄两国元首发表的《中俄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也强调,反对北约继续扩张,呼吁北约摒弃冷战时期意识形态。

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关乌克兰问题的会议上提出,一国安全不能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地区安全更不能以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为保障,俄罗斯的合理安全关切应当得到重视和解决。

尚月解读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表态时指出,第一,中方的表态其实是一贯的、明确的,是没有改变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很多次外交部发言人的讲话中能够观察到这一点。

第二,中方是始终积极呼吁各方本着平等、开放的态度,通过外交和政治途径解决乌克兰问题,希望各方都能够推动遵守《新明斯克协议》。

第三,我们充分考虑到了俄罗斯的安全关切,我们在国际上一直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也非常尊重和理解俄罗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一些底线和红线。

第四,中方一直密切关注乌克兰局势的发展,中国驻乌克兰使馆仍在正常运行,我们也希望各方能够保持冷静和克制,摒除一些恐吓的、不良的情绪。中乌之间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也是乌克兰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去年是中乌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今年是中乌建交30周年,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安全得到保障的、持续繁荣的乌克兰。

在18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强调中方立场,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不能以释放战争烟雾弹为筹码,不能以制裁施压相威胁,更不能以煽动集团对抗为手段。各方应当在新明斯克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包括俄方在内的各方合理安全关切,推动乌克兰危机及相关问题的全面解决。

综合: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环球网、外交部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王布米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