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保险业在助推脱贫攻坚、防止规模性返贫阶段,作出了积极贡献,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保险业同样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周燕芳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将在今年两会上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涉农保险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保险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周燕芳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将加快构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趋势日趋显著,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乡村发展迈入了新的时代。特别是随着农业资产快速积累、农业产业链迅速延长、农民收入大幅提升,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的影响不断加大。
一方面,农村公共设施风险暴露显著增加。包括生产供应基地、电商服务网点、养老院、公路、水库、电网及通信设施等,其建设周期长、项目价值高,农村地区又多依山傍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暴雨洪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呈频发、高发态势,造成巨灾损失的风险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更趋多样化。以当前日渐兴起的民宿和农家乐为例,其在乡村旅游产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日常经营中游客有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的可能,如被狗咬伤、地滑摔伤等,农民经营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就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若产生纠纷,也会对产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农民的民生保障需求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家庭积蓄有限,抵抗风险能力偏弱,导致因病、因学、因灾致贫返贫的问题难以完全消除。
建议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大力推进保险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提高保险保障水平,推动实现产业有支持、民生有保障、生态有涵养的乡村振兴目标。”周燕芳建议进一步围绕“扩面、增品、提标”,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充足的风险保障。
具体来看,一是要进一步扩大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区域、补贴比例及补贴对象。二是扩大中央财政“以奖代补”试点地区和品种,逐步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支持各地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同时鼓励地方建立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制度,满足多元化特色需求。三是进一步完善面向小农户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农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拓宽小农户农业保险覆盖面。全额免除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农业保险自缴保费,由财政全额补贴。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宣导,增强小农户的风险保障意识。
周燕芳还建议,推行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制度,助力提升粮食产能。有关政府部门牵头发文指引开展相关保险工作,并选择县域乡镇营业网点多、熟悉当地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优先试点开办。同时统筹管护经费、项目管理费、农业保险资金、监理费、省级涉农资金、市县财政资金、土地出让金等多渠道筹集保险资金,切实维护农户切身权益。
她还建议,对乡村振兴保险业务给予财政税收支持。如政府救助、精神病人、“两户一孤”等相关保险业务给予税收优惠,让利于民。为充分发挥保险资金放大杠杆作用和帮扶成效的精准作用,她建议将“不允许购买各类保险”的措辞修改为“不允许购买收益型、基金型保险”,允许整合资金购买保障型农险和涉农保险产品。
“建议进一步优化农业保险经营环境,确保农业保险可持续健康发展。”周燕芳指出,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农业基础数据的跨部门共享机制;另一方面要推动优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拨付流程优化,并完善农险应收保费坏账核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