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听力障碍者的精彩人生:高分考取北交大,走上冬残奥会看台做引导

听力是指启动听觉器官,接收语音信息的一种能力,听力障碍影响人们感知世界、相互交流的质量,此外,未经治疗的听力障碍可能导致大脑衰弱、意外跌倒、情绪焦躁等。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听力语言残疾人为各类残疾人总数的首位。加强相应政策支持,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力度,有效开展预防、康复工作,能够尽可能帮助每一个家庭聆听精彩未来。

重度听力障碍者的精彩人生:高分考取北交大,走上冬残奥会看台做引导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为北京交通大学学生、重度听力障碍者王梓博在国家体育馆看台接受志愿者培训。

听力受损无碍精彩人生

将于3月4日开幕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上,重度听力障碍者王梓博将在国家体育馆的看台上负责引导观众入场。

王梓博1岁多时还不会发声,父母觉出异样,带他四处求医。诊断结果让全家人忧心、痛心:听力损失近100分贝,而损失120分贝就是全聋。这意味着听不清这个世界的王梓博,语言功能也会出现问题。

为此,母亲不惜辞掉工作,专门陪伴他、教他读唇语。靠着读唇语,王梓博学会了和身边的人交流,同时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十几年的求学路上,父母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他学什么,母亲就学什么,再一遍一遍讲给王梓博听。

上了高中,课业难度加大,班主任建议王梓博配助听器。王梓博回忆:“配助听器需要很长时间的调试与磨合,过程复杂而漫长,还要面对陌生人好奇甚至不礼貌的眼神,存在一定的心理阻力,所以我此前一直抗拒佩戴。”之后,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残联的帮助下,他终于通过助听器听到了声音。

高考结束后,王梓博以630分的成绩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还凭借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在校方支持下参与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者保障工作的申请,从2800多名残障人士中脱颖而出,成为19位残障志愿者之一。

与其他志愿者相比,王梓博面临着别样的压力——在防疫要求下,场馆内所有人员都要佩戴口罩。王梓博习惯靠助听器的“听”和口型的“看”来精准确定外界输入的信息,现在只能完全依赖助听器。为了做好工作,王梓博把助听器的音量调至最大,但与此同时噪音也会伴随入耳。他拿出学习上不服输的劲头,多听、勤问,作总结,顺利通过了培训。

“为了服务好本次冬奥会,我和伙伴们严格遵守、积极配合防疫管理规定,期待用我的努力,为北京冬奥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我的大学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爸爸妈妈,要相信你们的孩子,定能圆满完成冬奥志愿任务凯旋。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应奋斗其时,我要为祖国、为学校争得荣誉!”在给父母的信中,王梓博这样写道。

常戴耳机致突发性耳聋

家住江苏省连云港市的李丛(化名)一直是个高度自律的人,去年,34岁的她刚刚休完产假,就恢复了清晨跑步的习惯。不管白天工作多忙、夜里带孩子多累,都坚持清晨6点爬起来外出跑步。好强的李丛说:“当时不甘心生活节奏被打乱,一心想要恢复到生孩子以前的状态。”

3周后的一天,李丛刚刚起床,身体一下没站稳就倒了下去,随即出现晕厥、呕吐等症状。家人立刻将她送往医院。路上,李丛发现自己的左耳听不见了。李丛住了两周院,期间,她接受了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医生还给她实施了微创手术,目前仍在恢复中。

医生告诉她,她的病因在于睡眠严重不足以及生完孩子之后的免疫力下降。目前医学上对于突发性耳聋的研究还在探索中,短时间痊愈并不容易。李丛开始反思自己的“自律”,后悔过度消耗了身体。现在,她仍深受耳鸣困扰。

宋煜(化名)今年22岁,是一名在校大学生。2月17日,他午休醒来,突然觉得自己的听觉不对劲了。“感觉室友跟我说话的声音是从很远处飘过来的,像是做梦一样。”

发现异常后,宋煜及时到四川省崇州市人民医院就诊。正在门诊值班的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徐科帮其做了检查与测试,结果是中度听力损失。

徐科了解到,宋煜有常年戴耳机的习惯。自习戴、走路戴、打球戴,甚至睡觉都要听着音乐,耳机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宋煜是幸运的。因为损伤较轻且用药效果较好,10天后听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我在门诊有10年了,以前,宋煜这样的年轻患者1年也就遇上1例,最近几年每天都能碰上1-2例。”徐科表示,“去年,我在一次学术培训上得知,对国外3000名青少年的耳健康调查显示,17%的青少年存在着听力损伤。不良用耳习惯导致的听力损失,值得人们警醒。”

加强新生儿聋病基因筛查

“新生儿聋病基因检测是应用基因芯片技术,通过一滴血对中国人最常见的4大聋病基因的 20 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及早发现后天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高危个体,从而进行早期干预,避免或延缓耳聋发生。” 2月2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新生儿聋病基因检测培训会上,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治中心主任医师封纪珍这样介绍新生儿聋病基因筛查。

封纪珍介绍,这次培训是1月19日元氏县启动新生儿聋病基因筛查以来召开的第二次专题培训会。“控制新生聋儿数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听障儿童超过6万人,听障人群中50%属迟发性耳聋,而新生儿听力筛查无法发现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医学干预对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尤为重要。”

元氏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张丹关注新生儿耳聋工作多年。“对新生儿的耳聋检查,越早发现才能越早干预,提高对新生儿聋病基因筛查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重点要对准父母进行科普。” 

今年初,元氏县妇幼保健院为辖区内7家助产机构发放了科普知识展牌和宣传折页,并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多形式的广泛宣传。就在宣传开始后的第二天,辖区内一家助产机构发来申请,有位刚刚完成分娩的产妇看到宣传资料,想起自己有家族病史,主动提出对宝宝进行聋病基因筛查。这一反馈坚定了张丹继续加强健康知识普及的信心。

目前,元氏县妇幼保健院成立了新生儿聋病基因筛查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辖区内7家助产机构进行督导检查。此外,该保健院还加强了采血人员及遗传咨询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筛查质量,并与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完善了高危儿转诊网络。

文并图:本报记者 张卓冉

编辑:李艺菲

校对:于潇枫

审核:叶冬

让家庭健康产业惠及4.94亿中国家庭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