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8时,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名称与核心内容为《生命的绽放》,旨在以质朴的情感和简约的编排,展现残疾人生命绽放的动人时刻。
开幕式最让人动容的时刻出现在主火炬点燃的瞬间,作为主火炬手,2008北京残奥会跳远冠军、视障运动员李端手持火炬站上雪花火炬台。摸索着进行点火,虽然火炬插上火炬台的过程充满坎坷,但全场却回响起为他鼓劲的“加油”声。视障火炬手在触摸世界、认知世界,这个过程本身正像是用内心的火焰点燃了现场。一点小小的火苗照亮了整个天地,点火环节展现着中国人的坚韧品质,亦是生生不息的传承。
改变始于体育,“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之后,北京冬残奥会拉开帷幕,将奉献一场同样精彩的体育盛会。以“有爱”创造“无碍”,北京冬残奥会将为世界点亮人文关怀的光芒,带来一个打破隔阂、包容彼此的宝贵契机。
。
雪容融暖融融
今晚的冬残奥开幕式的开始始于一盏鲜红的灯笼,一名视障女孩得到了一盏红灯笼,她爱惜地抱住灯笼,胸口那抹暖意变幻成了本次北京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踩着“冰刀”滑进鸟巢,雪容融的到来也让这初春的夜晚多了几分暖意。
在鸟巢的场地中央,洁白的冰面渐渐幻化成闪烁的星海,灿烂星辉中,过往12届冬残奥会的光辉历史一一浮现,最终,画面定格在“2022中国北京”。“10、9、8……”冰壶运动员将冰壶投出,“鸟巢”的场地中央呈现倒计时数字,全场聚焦在此时此刻,大声喊出了对北京冬残奥会开幕的期盼。
还是那片“大雪花”,还是那束微火,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主创团队想贯穿始终地完成总导演张艺谋的整体设想。在开幕式的高潮,曾出现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的大雪花再次出现。在手语老师和残疾人舞者的共同表演中,雪花渐渐出现,残奥会开幕式延续冬奥会,讲述新的雪花的故事。
“残健融合,彼此没有差异,都是舞者的身份,来一起完成这个作品。”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导演沈晨透露,“在这儿可以看到更加美丽,更加璀璨,更加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方式。这朵雪花寓意着每一个残疾人心目当中最纯洁、最唯美的那份生命绽放”。
见证体育的改变
今晚开幕式的动情一幕出现在文艺演出之中。
73岁的夏伯渝,因冻伤,双腿截肢。9岁的王子龙,因事故,痛失双手。在今晚的冬残奥会开幕式上,这爷俩却“插上了翅膀”,在国家体育场倾情演绎冬残奥会会徽“飞跃”的深远寓意。“冬残奥会会徽体现了残障人士尽管身有残疾,但是同样可以在梦想的蓝天里飞跃、翱翔。”夏伯渝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夏伯渝在本次冬残奥会上的首度亮相——两天前,他曾在位于八达岭古长城的火种采集现场,作为首棒火炬手,与4名外国人代表五大洲共同点燃“和平之火”。
夏伯渝五次挑战珠峰的故事堪称传奇。他在1975年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导致自己被冻伤,双小腿截肢。2018年5月14日,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传递完火炬后他表示:“八达岭长城是这次冬残奥会火炬传递的最高点,这就跟我登珠峰一样。”
整场开幕式都会洋溢在一种温暖的情感当中,通过舞台上的演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普通残疾人感人肺腑的故事。据悉,本届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参演人员中有30%的残疾人、70%的健全人,残健融合,以残疾人表演者为主要角色,更能体现包容的社会。
00后旗手展现新生力量
昨天,中国体育代表团宣布, 郭雨洁、汪之栋将担任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运动员都是年轻的00后选手。
残奥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女运动员郭雨洁,2004年3月出生,左手先天性残疾,来自河北,曾获得2021年芬兰欧洲杯冬季两项女子站姿组短距离第三名,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比赛获得3金3银。本届冬残奥会她将参加冬季两项女子站姿组6公里、10公里、12.5公里,以及越野滑雪女子站姿组短距离项目的比赛。
现年18岁的郭雨洁年纪虽小,却已经是在冰雪上滑行了5年时间的“老将”了。谈及即将到来的冬残奥会,女孩说:“我感觉这次我做的准备还挺充分的。发挥我最大的实力去取得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成绩吧。”
男旗手汪之栋是残奥冰球项目运动员,2000年出生的他,曾作为主力队员参加了2018年残奥冰球世锦赛C组、2021年残奥冰球世锦赛B组的比赛,为国家队做出突出贡献,并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最佳球员称号。和郭雨洁一样,汪之栋也是国内较早接触冬残奥项目的残疾人运动员——加入中国残奥冰球集训队时只有15岁,当时是全队最小的队员。
昨天晚上,在中国残奥冰球队的赛前训练中,记者就看到了汪之栋。
残疾人冰球(又称冰橇冰球)一直被视为冬残奥会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在现场,记者看到十几部钢架冰橇在冰面上飞驰,队员们用绑带把自己绑在特制冰橇上来回奔袭,发生碰撞往往连人带冰橇摔出几米远,翻滚中的他们用手中的球杆撑地艰难爬起来继续前行,一次次摔倒在冰上一次次再爬起来,冰场旁边摆放着他们的轮椅和假肢⋯⋯而身穿黑色队服的汪之栋,是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一个。
汪之栋因7岁时不慎触摸高压电导致下肢残疾,队友亲切地称他为“高压电小王子”。由于他体型结实、身材高大,速度快,带球又稳,在队内担任中锋位置,是最主要的进球手;去年9月,中国残奥冰球队在瑞典举办的残奥冰球世界锦标赛上,摘得B组第一名的成绩,成功拿到北京冬残奥会冰球比赛的入场券。汪之栋打进了10个球,成为全队进球排名靠前的队员之一。
汪之栋接受采访时表示,残疾人冰球项目确实挺苦的,但他的梦想就是参加北京冬残奥会,所以自己一直在努力,“ 因为自己想参加一次奥运会,所以这么多年就坚持下来了,要打好每一场比赛,争取每一场都有进球,努力去赢得胜利。” 本届冬残奥会他所在的中国残奥冰球队将于3月5日迎来冬残奥会首战,对手是斯洛伐克队。
两位00后旗手的经历其实也是中国冬残奥运动发展的缩影,近年来,中国残疾人冬季运动发展迅速,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原来不足50人发展到近千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发展到100多人。
本届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有217人,其中运动员96人。运动员来自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7个民族。
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全部为业余选手,职业有工人、农民、学生、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等。运动员平均年龄25岁,年龄最大的为45岁的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海原,年龄最小的为17岁的单板滑雪运动员耿焱红。
撰文: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厉苒苒
图片:新华社、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李铭珅
编辑:陆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