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王学坤:建议专门立法应对网络暴力

“目前,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形式多样的网络暴力,侵犯了网民的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安全,尤其是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学坤如是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学坤拟向大会提交《关于专门制定反网络暴力法的提案》,建议采取专门化、体系化的集中立法来应对网络暴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17.4%的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遭受过网络暴力

王学坤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目前,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形式多样的网络暴力,侵犯了网民的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安全,尤其是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开展的“青少年网络安全研究”调查数据显示,17.4%的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遭受过网络暴力。在遭受网络暴力的类型方面,60.6%的是网络嘲笑或讽刺,28.7%的是辱骂或者带有侮辱性的词汇,8.1%的是恶意图片或表情包。在遭受网络暴力的网络场景方面,52.2%的是社交软件,36%的是网络游戏,23%的是网络社区。

王学坤介绍,根据调研发现,形成网络暴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部分媒体和网络平台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为网络暴力推波助澜。一些媒体和平台为了流量利益而追求“眼球效应”,只考虑事件的报道给自身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发表不实报道或者片面的报道,网络平台的审查不严格,任由未经核实的自媒体言论发表。

二是规制网络暴力的立法不完善,被害人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的立法侧重于互联网安全和信息保护,对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立法关于网络暴力的规定发布在《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中。这些规定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不同法律的法条之间也缺乏协调衔接,难以应对复杂的网络暴力问题。

三是遭受网络暴力的网民维权意识不强,维权成本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开展的“青少年网络安全研究”调查数据显示,42%的青少年遭受网络暴力后采取“不理会”态度,19.1%的认为“是在开玩笑,不在意”,仅有56.4%的“投诉或者举报”。这说明遭受网络暴力的青少年的维权意识不强,实施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惩处。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国家应针对网络暴力进行专门性立法

为此,王学坤建议,国家应对网络暴力进行专门性立法,明确规定网络暴力的判断标准,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加大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实现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有效衔接,提高全社会反网络暴力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王学坤还认为,应完善网络监管、合规建设等治理方法,提高媒体和网络平台的社会责任感。如加大网络监管力度,采取事先预防与事后救济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实时监控,防止媒体的不实报道或片面报道。加强网络平台的合规建设,明确网络平台的事先审查责任,通过人工智能等方式,对图片、文字、语音等进行识别,过滤网络暴力违法信息。设置举报和投诉网站,及时受理网民的投诉和反馈,有效处置和防范网络暴力风险。

此外,需大力开展网络法治教育,使广大网民明确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通过互联网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北京报道

编辑 柴畅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