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勤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芯片行业市场规模将达6300亿美元,其中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拉动芯片行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未来5年,汽车芯片复合增长率约10%,增速位居第一。然而,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叠加地缘政治危机、国际贸易战、经济逆全球化等因素,当前全球范围内芯片短缺正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汽车芯片主要制造链在国外,国内没有完整的生产、封装、测试链条,中国汽车芯片产能控制和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为加快推动我国汽车芯片产业链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保供稳供,梳理关键领域芯片供需情况,引导国外汽车芯片企业来华投资,建立芯片及重要原材料应急储备机制;二是稳定市场,加强执法监督力度,调控原材料价格无序上涨,缓解企业压力;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快汽车芯片整体产业链布局;强化节点攻关,有序突破研发、制造、封装等卡脖子关键领域;四是强化应用牵引,加大支持力度和人才引进力度,加快推动芯片国产化发展步伐。曾庆洪认为,只有政府和研发机构、企业共同发力才能真正解决芯片瓶颈,推动产业发展。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也表示,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加快发展,车用芯片的需求还将持续快速增长,建议加强政策保障促进国产大算力芯片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多方协同,建立车规级芯片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成立第三方检测认证平台,同时由国家牵头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芯片企业、汽车企业共同参与,加快形成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能力。
“当前,提高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实现进口替代迫在眉睫,已经成为国家产业重要战略方向,加快实现车规芯片自主可控时不我待。但芯片产业短期内无法一蹴而就,汽车芯片‘断供’问题单纯利用市场手段难以有效调节,需要更多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以国家的力量推动国产芯片产业崛起。”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创始人张兴海分析。
实际上,国家层面已针对车规级芯片出台一系列政策,其中,《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建设包括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和智能计算平台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也明确将“着力推动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作为实施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工程的重要一环。同时工信部也在持续组织有关力量着力解决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包括成立汽车芯片创新联盟、搭建芯片供需交流平台、编制芯片技术手册、惩处芯片囤货抬价等,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距离从根本上实现汽车芯片自主可控发展还有较大距离,”张兴海表示。
“实现国产汽车芯片自立自强、自主可控是我国汽车产业从数量高增长向内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将直接决定我国汽车产业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张兴海建议,国家部委下设汽车芯片主管部门,制定汽车芯片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确保国产汽车芯片积极稳妥高效发展,尽早实现国产替代;同时,积极引进国际领先汽车芯片制造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缓解当前国产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最后,鼓励整车企业与芯片企业跨界携手、联合创新,积极推动研发创新、产业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推动“芯片上车”。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也提出了类似观点,按照时间上的优先级,王凤英提出三点建议:短期优先解决“缺芯”问题;中期完善产业布局,实现自主可控;长期要构建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完善整体布局,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紧抓战略机遇,有序解决发展障碍,打造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持续提升中国汽车全球竞争力。(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梦宇)
(责任编辑:姜智文)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是经济日报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国家经济门户网站,以经济报道、资讯传播和经济服务为主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