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刚开始时博弈爸妈给儿子买了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整套的新文具......新学期新印象,给老师同学一个良好印象,毕竟孩子上中学了,也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爸妈会觉得挺高兴。
问题放大镜
博弈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但他没想到自己在同学们争相炫耀新“行头”的“评比”中败下了阵来。这所学校的同学们档次可都不低,别说是名牌,每到放学时高档的小轿车就好些辆。博弈今年上初一,学习成绩偏上,也比较懂事,看到同学们的优势自己并没有放在心上,自己爸爸妈妈都是工人出身,家庭条件虽说不太差,但跟那些有私家车的同学,到底也不是一个档次的,有什么可比的呢?博弈的超脱没有坚持太长时间,眼见着同学们带来的新鲜玩意越多,博奔内心的动摇也就越强了。
在学校,没有轿车的许多学生骑着最新款式的自行车,没有自行车同学还有好听的MP3、MP4,自己可是一穷二白的“穷人”,什么也不趁!斗争了好些时间,博弈编好了理由,准备让爸妈给他买一个电子词典。1000元左右,他们总出得起吧?没想到爸妈还真通情达理,二话没说,不几天就给他买了一个。博弈这回高兴了,电子词典利用率多高呀,每当他拿出来熟练地查单词,博弈都觉得神清气爽的。“让那几个没有的老冒,美慕去吧。”博弈也尝到了被别人羡慕的滋味了。博弈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球打得好,也有好些崇拜的明星。是个铁杆的火箭队的球迷!最喜欢的球员是麦迪。
因为同学们在一起经常谈论大明星,大家都把自己打扮成地道的篮球迷。像什么耐克的服装,锐步的篮球鞋。博弈也有了自己的标准,当着同学的面他说:篮球我要斯博丁,篮球鞋我要阿迪达斯!”在没有止境的欲望中一切的障碍都很容易被逾越。这一次,博弈再向爸妈提出要求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忐忑,只有了坦然。他提出:“我要阿迪达斯的篮球鞋,就是最新上市的智能篮球鞋!”妈妈可不知道其中的利害,一口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去了商场,一看傻了眼:“天呀,一双篮球鞋标价2880元!”这个价格超出了妈妈的想象,妈妈还真没带这么多钱,心里盘算着:我一个月才挣1000多,孩子他爸每月不到2000元,家中总共的收入就是3000挂点零,这一双鞋就小3000,我哪有这么多钱给孩子买这么贵的鞋呀。妈妈犹犹豫豫,谁让自己都答应了儿子呢。她咬咬牙花300块钱给儿子买回了一双篮球鞋。没过多久,妈妈高兴地回来了,儿子博弈一看大失所望:”妈!不是跟你说我要阿迪达斯吗?你买个破杂牌有什么用呀?”“瞎,不就是一双篮球鞋吗?妈问售货员了,这种牌子的也是篮球鞋。”妈妈给博弈做工作。“你懂什么呀!”
见自己在篮球场上的飒爽英姿变成了泡影,再也赢不到同学羡慕的目光,博弈失望极了。“那个牌子的鞋实在是太贵了,不就是一双鞋吗?怎么能这么贵呢?等以后......“哎呀,什么以后呀!我们同学人家都有电脑、手机、MP3,我要过什么呀?人家家都有大房子、小轿车,人家家长都有钱!你有吗?反正这鞋我不穿!不够丢人的!要买我就要阿迪达斯智能鞋!”“你,你这孩.....妈妈气得够呛。“反正谁爱穿谁穿,我就要阿迪达斯!”博弈一摔门出去了。
对孩子说的话
阿迪达斯的篮球鞋,我听说正常范围在500到900元之间,贵的则是上千,除了智能篮球鞋以外,基本都在1500左右。要说一两干块钱和高级小轿车比,确实便宜得不是一星半点。但这种比较首先是参照物的选择。要是和一支笔比呢?那不是贵了很多?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吃、穿、用等消费上没有太多差距,看上去十分“平等”。
但根据一般市民的收入差距来看,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是不正常的,一些孩子的消费已经超出了部分家庭的支付能力......城市里的人均社会平均收入显示是每个月3000多元,博弈的父母在收入没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下,能给博弈提供和同学们一样的学习生活条件,本来已是付出很多心力了。甚至还出于创造学习条件的考虑,毫不犹豫地给博弈买了价格不菲的电子词典,足见爱子心切。
对孩子来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生想变靓,男生爱耍帅,也不足为怪。很多同学都纷纷向各种名牌看齐,校园里整个是潮流前线!这可咋整呀?张扬个性绝不是靠外表和名牌,有能力适应社会那才叫有个性,靠外表显出的个性,博弈不觉得很肤浅吗?我们有让自己变帅的权利,当然也包括将自己打扮得看似另类。
但是,什么是美?什么是俗?我们自己心里应该有个数。“别人可以,当然我也可以。”这是孩子们最常用来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绝对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就应该自己努力去创造,父母的成就并不是你的荣誉。即便得到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
对家长说的话
错误的攀比心理对孩子的心身健康是不利的,该如何引导这种攀比心态?恰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呢?想让孩子不攀比,家长首先应当以身作则。有的家长常爱和人比住房用车等,听多了这类言辞,孩子潜移默化间受其影响,自然容易滋生攀比之心。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着各种比较:把自己的能力和他人比,自己的经济收入和他人比,自己的成绩或者是成就和他人比,自己的家庭出身和他人比,自己的长相和他人比,还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比。
这种比较都有参照群体,从孩子健康成长来说,应该合理引导孩子确立健康正确的参照群体。一个高水准的参照群体,体现着具有榜样的作用和个人魅力的光彩。有理想、有教养、勤学知识,这样的参照群体,就是校园里的佼佼者。
我们可将孩子从物质的比较转向向他人的学习。将他们的竞争注意力从家庭条件引向向他人能力和品格的学习,让孩子从自我成长有利的方向来比较,注意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然后向他人学习,促进自我的提高与进步,从而使攀比转化成校园内的良性竞争。在物质上我们该让孩子认识到干净整洁就是美,并非只有名牌才好看,我们还是学生,用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还没到用名牌武装自己的时候呢!让孩子知道,良好的生活条件要靠自己创造,什么阶段干什么事,现在就应该抓紧时间学习,学出本事来了,将来再赶潮流也不迟!
结语:
拥有攀比心理也是人之常情,它从本质上是一种群体参照,它可以让群体在本质上有一种趋同感。但是孩子们如果不能正确的看待攀比心理,就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耗费家长的大量钱财,同时也荒废了学业。对于孩子们的攀比心理,家长要适当的引导,让其从物质的比较转向向他人学习,从恶性攀比转向良性竞争。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点赞好评。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