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厂上班还是去送外卖?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选择。近日“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话题甫一发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不爱去工厂很正常
提建议的张兴海是小康集团董事长,说出了部分传统企业的心声。他坦言,当下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因此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鼓励支持更多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
“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这个话题点燃了大众的参与热情,网上议论纷纷。截至目前,已有5.3亿阅读,4.2万次参与讨论。
“进工厂不自由,工作时间长,搞不好还有夜班伤身体,工资又低,谁去?”网友的这条回应赢得12.5万的点赞。“工厂要是双休然后每天8小时工作制,有带薪休假,工资比送外卖高,那大家自然趋之若鹜了。”这条回应更有16.5万的点赞。
“年轻人不爱去工厂很正常。归根结底就是待遇低,待遇给到位年轻人会用脚投票的。”一位网友表示,现在有些抱怨年轻人不爱进工厂的企业家,多集中在传统产业,不少从事的是中低端制造业。这些产业利润微薄,开不出较好的工资待遇,而且成长空间不理想,对年轻人自然没有多少吸引力。受自身技能或没有好的学历等局限,年轻人在工厂只能从事一线操作工等普通的工作,工资低环境差加上没自由,自然愿意出来送外卖、跑快递。只要肯跑,工资收入会比工厂高。
从镇江人才在线网站上的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看,一线操作工的工资不高,如不加班大多低于5000元,有的起薪只有3000元。记者近日在苏南人力资源市场碰到一位招聘骑手的王姓人事经理,她表示,如全职干骑手,薪资一般在6000元-1万元,“如果肯吃苦,也有1万多元的,不过工作时间比较长”。问及招聘的条件,王经理表示,学历没有限制,年龄最好在50岁以内,“年纪较大的,不太会在手机上进行接单等操作,而且体力也不如年轻人”。这位招聘人员说,如果做得好,还可以晋升为站长、配送经理,收入也会水涨船高。
从外地来镇工作的小陈表示,以前在工厂工作,工资是计件制,经常要加班,有事请假也不容易,最终到手的钱也不多。后来出来跑快递,虽然风里来雨里去,但一单就是一单的收入,而且相对自由体面,比整天在车间的封闭环境好多了。
据就业部门反映,本地企业薪资待遇水平与周边发达地区有差距,加上一些企业不能人性化管理,劳动环境较差、劳动时间过长、工作机械单一,职业发展空间狭小,员工没有归属感,极易造成人员流失,特别是年轻的技能人才留不住,跳槽频繁。
制造业吸引力减弱
制造业虽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现在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减弱。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显示,在100个职业中有43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从100个职业分布看,有43个职业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自2019年第三季度“最缺工”职业排行发布以来,制造业类职业占比一直较高。而在智能制造领域,“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职业排位上升,缺工程度加大。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近年对千余家企业的调研数据也印证了这点。数据显示,78.22%的企业认为“招工难”,近23%的企业新聘技能人员入职3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随着现代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对机械工业“招工难”形成压力。
镇江市制造业在才市的招聘数量也占大头。在今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上,进场最多的是生产制造类企业,提供岗位占总需求的六成以上。
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人事经理表示,近年来苏北以及省外的外来劳动力在减少,一线操作工常年缺工。而本地年轻人也不愿在企业一线干,普工年龄总体偏大,有的车间一眼望去都是人到中年,年轻人看不到了。
一些知名企业由于工资在同行中有较高的竞争力,用工情况尚可,不过他们反映才市提供的技能人才与他们现在所急需的匹配度有差距,适合岗位的不太容易招到。而随着数字经济等的发展,一些技能人才跳槽到其他行业。
“曾经有个冠名班分来四十人,五六年后,走了一大半,其中大部分人改了行。”某公司人事经理张先生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就业观念变了,除了工资外,制造业的工作相对枯燥,管理制度也严格,接触社会少,不合他们的口味。
技能立身一样出彩
要让更多年轻人进工厂,必须增强制造业的吸引力,相应提高薪资待遇,改善劳动条件,完善劳动保障,拓宽成才空间,并在全社会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对于培养技能人才的主力军的职业技工院校而言,更要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不断深入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对接,为制造业源源不断注入新一代高技能人才。
职业技工院校也在不断调整中。镇江技师学院副书记张宗锋欣喜地告诉记者,学院形成与地方产业相配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学生职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并构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学院八成以上的毕业生留在镇江就业”。
张宗锋说,智能制造相对于传统制造是个新事物,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新要求,因此他们深化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智能制造产业的龙头企业的联系,将企业的岗位需求、评价标准引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去,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度。“现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需求比较旺盛,在学院一年一次的双选招聘会上,这些专业的学生基本上被用人单位定了”。
“随着机器换人兴起,智能制造相关人才的市场需求较大,学生主要在本地的北汽、中船等从事工业机器人维护,还有的在苏州等地工业园区的企业工作。”镇江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老师赵江说,在培养上,除了学校规划的课程,还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便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记者近日在位于镇江技师学院的市公共实训(东实训)基地看到,这里有柔性制造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制造、精密测量、移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20多个实训室。另外,中德机电一体化、中德数控加工、无人机校企联合、汽车维修等实训中心也投入运行。该基地薛冷老师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定位明确,就是培养社会上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收入也挺好的。”
就业前景良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自己也更自信。走下车床的中德班学生李忠良告诉记者,从小就喜欢机械方面的东西,现在学的是数控加工。一些师兄已开始实习,去的单位不少都是外企,只要有技术,听说工资待遇都还可以。在移动机器人实训室,王同学表示,移动机器人包括移动小车、无人驾驶等,希望以后能在国企当一名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学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谢文韬表示,很多大型企业现在都机器换人了,全班41人,除个别外,都提前找到工作,多为工业机器人方面或类似岗位,工资待遇挺好的。
年青一代用技能提升能力,同样有出彩的机会,实现人生的价值。如果有一天,当年轻人感到进工厂当技工是件体面的事,那就是制造大国成功转型制造强国之时。(沈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