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干货有点多——202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十大看点

编者按

3月5日备受关注的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出炉。在海外俄乌争端加剧、美联储加息临近的敏感时间窗口,报告对中国政府关于今年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路径、工作重点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前期发展中争论比较大的政策、措施和问题也给与了回应,信息量很大,看点十足。

文/ 管清友团队

0

1

全年GDP目标5.5%,传递稳增长信心

202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定在5.5%左右,好于包括我们在内的不少市场人士之前预测的5.0~5.5%区间(详见3月3日报告《稳增长的底线:5% or5.5%》)。我们认为,明确5.5%的经济增长目标于管理当前混乱的预期中有“定海神针”之妙。

第一,解了短期中美两国间经济政策预期差之困。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局势异常复杂,中国只有修炼好内功、尽量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地位,才能很好地抵抗欧美加息潮可能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已经落到了与美国同一梯队,甚至单季度弱于美国。按照IMF最新预测,2022年美国GDP增速预计为4%,那么按照“全球贡献率不低于美国”的标准,2022年我国增速应该在5.4%~5.6%之间。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5%,为对冲美国加息政策可能带来的汇率波动、资本外流等冲击提供了更强的信心保障。

第二,传递了中国“十四五”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决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21年我国人均GDP约12551美元,按照人均GDP2.5万美元左右标准,普遍认为2021-2025年GDP增速应该保持在5%~6%之间。去年3月份人民银行的一份报告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5.7%,其中2022、2023年的潜在产出增速均为5.5%。因此2022年GDP增速目标设定在5.5%,实际上是对潜在产出的回归,也传递我国政府对继续保持“十四五”经济中高速增长、努力实现2035年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发展目标的决心。

0

2

宽财政托而不举,重减法放水养鱼

今年宽财政具有明显的总量控制、靠前发力、托而不举的特征,最大的亮点在于“放水养鱼”,2.5万亿的退税减税规模超预期。

第一,赤字率和专项债两项关键总量指标以稳为主,基本符合市场预期。2022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目标赤字率3.2%以及实际赤字率相比,均有所下降;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与去年规模持平。但通过跨年度结余调节,今年财政支出强度将明显强于去年。2021 年广义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长 8.7%,支出同比下降 1%,财政支出强度之低历史罕见,但也为今年跨年度调节提供了空间。比如仅中央本级财政调度一般预算的资金就达1.267万亿元,相当于提高赤字率1个百分点。我们预计今年的广义财政支出强度(预算内+政府债务)有望达到8%以上,加上支出结构更多向基建投资倾斜,“稳基建”资金活水总体无忧,基建投资增速或在6~8%左右。

第二,2.5万亿退税减税规模超市场预期,放水养鱼成最大亮点。2021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1.1万亿元人民币,重点支持制造业升级、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发展。今年减税降费方向与去年基本一致,但力度与上年相比有增无减,其中制造业等6个行业的退税减税达1万亿元的规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受惠也达1万亿元的规模。

0

3

货币政策强调总量与结构并行,进一步降息降准可期

今年货币政策在节奏和力度上不可避免会受到美国的掣肘,从节奏来看上半年是关键时间窗口,从力度上看既要稳健又要加大实施力度。

第一,强调总量与结构双重功能。与过去的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不同,今年的两会对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既要稳健,符合“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标准,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但又要加大实施力度,因此必须发挥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注重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融资需求,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实现总量与结构的较好组合。

第二,“稳健灵活”更注重“灵活”, “加大力度”成为应有之义。一月份社融数据虽然迎来了开门红,但是企业的中长期信贷依然比较疲弱,一月份企业短期贷款4345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600亿元,显示出企业的经营信心不足。工业企业利率自2021年6月一直处在下行趋势,已经从7.11的高点下降到了6.81的地位。从最新PMI数据来看,虽然制造业PMI在荣枯线以上,但是小企业PMI降至45.1%的冰点,小企业经营现状仍然困难。鲍威尔在国会发言上表示三月份预计会加息25个BP,50BP的加息预期已经有所降温,外部环境对于货币政策的制约相对减弱。一月份PPI与CPI环比双双下降,CPI环比下跌0.6%,PPI环比下跌0.2%,货币宽松空间已打开。

第三,2022年将是中国能否真正的走出独立货币政策的一年。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工具并行,从量上来说,12月以来推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行15和5个BP,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从结构工具的角度来说,2022年会继续做好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数字经济领域的支持,央行表示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助力总量工具打通宽信用通道。预计未来货币政策会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双碳等实体经济的结构化支持,降息降准可期。

0

4

稳物价压力不大,不确定因素主要在于猪周期和地缘政治冲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定在3%左右,符合预期,目前来看稳物价的压力不大。

第一,本次目标和往年基本一致,上半年CPI上涨压力不大。当前我国CPI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而影响CPI变动最大因素——猪肉价格已经降低至冰点,发改委已经启动收储工作以稳定价格。一个完整的猪周期是:猪肉供给不足——猪肉价格上涨——养殖企业扩张产能——供大于求——猪肉价格下降——养殖企业利润减小——养殖企业收缩产能——猪肉价格上涨。产能是观察猪周期的核心因素。其领先指标是能繁母猪数量,该指标在去年三季度逐步下滑,产能开始收缩,而能繁母猪存栏大约领先生猪出栏9个月左右,生猪存量数量在2021年末达到4.49亿头,同比增长10.5%,生猪存量当前位于高位,部分猪企在2021年三季度出现了亏损,我们预计本轮猪周期低点将在二季度出现,下半年猪肉价格将逐步上涨,并带动CPI温和上涨。

第二,地区冲突如何影响油价将成为最大变量。报告提出“年内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保价稳供政策仍会持续,但海外定价大宗的原油和有色价格仍在上涨,尤其是原油价格受地区冲突影响已突破100美元/桶,未来油价变动将成为最大影响因素。2022年PPI向下趋势明显,一是有去年年高基数影响,二是能源供给在逐步恢复,不过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双重约束下恢复速度减弱,高位均衡状态会保持较长时间。

0

5

稳就业结构性压力仍然不小,稳定广大中小企业是今年工作主线

今年政府工作会议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目标,与去年相比持平。

当前我国稳就业压力呈现结构性特点。第一,年轻人就业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第二,农民工就业问题。202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是29251万人,已经超出疫情前水平,但仍低于前期水平,预计仍有300万农民工需求被压抑。第三,灵活就业问题,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外卖、骑手和主播等岗位出现,解决了大量人员就业问题,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达到2亿人左右,但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社保缴纳,人员安全等等。

稳定市场主体成为工作主线,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报告提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针对广大中小企业实施减税与退税并举,继续实施一系列的纾困政策。同时落实稳定就业细则,一是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二是加大对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就业培训,三是大力支持万众创新,对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加强,同时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

0

6

地产调控会“松一松”,保障房将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报告对去年争议较大的地产政策进行了明确纠偏,在坚持房住不炒总基调下,明确了保障房作为今年稳投资的重要手段,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明确政策纠偏,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和健康房展。地产行业是中国经济支柱之一,房地产行业叠加上下游企业占GDP比重大约30%,去年下半年以来地产行业快速入冬,地产调控出现“合成谬误”。从四季度开始,政策已经开始纠偏,从央行三季度报告首提房地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多地房地产调控已经放松。但这一轮调整是政策纠偏,“房住不炒”和“住有所居”的主线不会改变。

保障房成为稳投资重要调控手段。针对房地产行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房建设将成为稳投资重要调控政策。保障房主要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两个抓手,同时“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预计房地产放松主要集中在首付比例调整、降低房贷利率、限购门槛降低和交易税费的调整。郑州已经打响2022年房地产放松第一枪,发布了楼市放松的19条新政,是目前全国首个系统全面的楼市放松政策,未来各地将会因城施策,一线城市以保刚需为主,降低首套房利率和适度放松限购门槛,二线城市力度更大,放松信贷要求,门槛降低更多;三四线城市更加宽松,用以减少财政压力。

0

7

强调“继续完善生育养老相关措施”,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少子化社会。2021年全国出生人数1062万人,同比下降1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2%,较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已经超过了14%的深度老龄化国际通行划分标准,中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

本次报告提及多措并举施行生育鼓励政策,包括延长生育假期、完善生育支持措施、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等。2021年底以来,多地出台新的生育政策,主要涉及到了四个方面:一是延长产假、生育假、夫妻双方享受育儿假等,二是发放生育津贴或补贴金,两会提出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减轻家庭养育负担,三是参保女职工生育三孩的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待遇支付范围,四是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五是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坚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反映了对民生的重视,只有保护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想生敢生。

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国养老保险的统筹可以将经济发达省市的结余安排至收不抵支的省市,将有效保障困难地区的社保水平,确保全国各地都能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有效缓解地方短期社保缺口不平衡问题。

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速构建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减轻第一第二支柱的压力,构建全面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是我国养老系统的主要支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所代表的第二和第三支柱目前在养老资产中占比较低。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表示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小步慢跑、总体渐进”的方针,逐步壮大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0

8

疫情定调“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今年防疫大概率还将贯彻“清零”政策

欧美多国宣布经济活动重回常态化。由于从临床角度Omicron毒株对个体的致病率、危害程度明显降低,丹麦、挪威、法国、美国、英国、荷兰、瑞典、爱尔兰等多个国家已经取消全面防疫措施。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仍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的国家,若全球主要国家开放重启,则我国出口的竞争力以及服务业的恢复都容易受到挑战。

国内将实施更加灵活的动态清零政策。本次对于疫情防控的定调是“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由此判断今年防疫大概率还将贯彻“清零”政策,“稳增长”的政治任务可能并不会通过放宽防疫政策来实现,放宽疫情防控的节点仍然需要更加全面的考量。不过报告中强调“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说明管理层对于过度防疫、一刀切的现象已予以重视,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有望减弱。

0

9

强调“双碳”目标同时提及“确保能源供应”,意在纠正“运动式减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与去年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相比,更加弹性。

坚持“双碳”目标,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已经无需怀疑。自2020年首提“双碳”目标,到2021年统一全国碳交易市场,再到今年重提“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这一系列举措可以反应出我们推动能源转型的决心。碳排放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发展权,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在工业革命后略有掉队的发展中国家,而我们已经看到了挑战中的机遇,要提前化被动为主动,把以高碳排放驱动的粗狂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高附加值产业为动力新发展模式。

先立后破,减排的底线是能源安全。去年年中各地对于减碳政策层层加码,把不少“两高”项目一刀切,导致部分地区煤炭、油气产能严重不足,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去年能源价格上涨的趋势。这次在强调“双碳”目标的同时增加了“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的表述,是对去年“运动式减碳”明确纠偏。

1

0

再提“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沪深全面注册制可能将在2022年内落地

在之前的五中全会中就已经提及“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A股全面注册制大概率在2022年内落地,对于企业改善融资环境、促进技术创新有着多重利好。

资本市场将正式完成从供销社模式向超市模式转变。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意味着IPO常态化和退市常态化。一方面,没有了IPO“堰塞湖”现象,更多的优质标的就可以成功进入资本市场,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选择太多也会导致选择难度增大,面对琳琅满目的股票商,投资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将难以在如此花花世界中找到优质标的。

重视估值风险提升专业门槛。注册制之下公司价值必将回归常态化,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大概率会急剧减小,创投风投机构需要充分考虑自己退出的时间节奏和方式。因此投资者来说,要重视专业门槛,未来大概率A股将越来越机构化,投资专业门槛将会更高,核心资产、价值投资成为主流。

《东数西算投资报告》课程正式上线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部在2月开启了长三角、内蒙、贵州等8地的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工作。我们认为不能用短期的眼光看待东数西算工程。无论是从经济稳增长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角度,亦或者是实现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角度,在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今天,东数西算工程给我们后续发展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基建基础,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挖细研的一个领域。我们这个专题投资报告会从“东数西算”工程出发,帮助大家梳理从上游硬件到下游应用的产业链,熟悉投资逻辑,找到合适投资标的,也希望大家能在其中有所收获,找到机会,祝大家好运。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