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无声的“奔跑”,成为冬残奥闭幕式上的亮点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13日讯(记者钟磬如)历时9天的北京冬残奥会圆满闭幕,在3月13日晚的闭幕式上,火炬熄灭之前的舞蹈《奔跑者》无疑是全场的亮点。舞蹈演员中有40位听障表演者,那么手语老师是如何精准表意,怎么让那么多演员的动作一致起来呢?

武汉市第一聋校老师杨杉和第二聋校老师李桢参与了该节目的手语指导,他们向长江日报记者揭秘了排练背后的故事。

手语老师要与演员同步做舞蹈动作

《奔跑者》是极具创意的节目。鸟巢中央出现一个巨大的钟表盘,1套定音鼓在圆心,12套定音鼓均匀分布在圆周上代表12个小时。60名舞蹈演员代表着秒钟的走向。在滴答、滴答的节奏声中,演员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干净有力。

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代表时间的元素纷纷洒洒在场地中不断闪现,一个个定格北京冬残奥会经典瞬间的光盘影像,不断向场中央汇集,汇向钟表盘。此时时钟变为一张唱片,这些瞬间也存入唱片,留给未来。

记者了解到,60名舞蹈演员中有40位听力障碍者。排练时,老师们会首先跟演员们讲解舞蹈动作的表意,再练习动作,最后跟着音乐节奏。

杨杉介绍,老师的手语首先要做到节奏清晰、动作干净有力。由于鸟巢空旷,演员距离老师的位置较远,为了不给演员造成视觉模糊,老师们的手语动作还要适当扩大幅度。“在指导会持续几秒的舞蹈动作时,我们要做手势数数。如果是指导动作之间的转换,在上一个动作的最后一拍,我们会用手语给提前拍,提示演员准备下一个动作。”

所有动作的转换,手语老师都会与演员保持大体一致的身体同步转换。例如向左、向右转身,上下的身体起降,手部和腿部的动作等。

“死磕”每一个动作,才有演出时的完美呈现

《奔跑者》舞蹈中,有一个动作将奔跑者的姿势拆分为15个动作,分别由15个演员从后往前依次做出来。因听力障碍,演员们无法通过声音分辨节奏。由于大家排成竖队,也无法看到手语老师的指挥。如何让15位演员准确无误地配合好节奏,也成为排练中的一个难点。

“我们首先借鉴《千手观音》舞蹈中的吹气法,后一个演员做动作时向前吹气,提示前面的演员准备动作。但因演员之间的距离有些远,这个办法不可行。”杨杉说,当时排练组想了很多办法,最终想到将一个动作拆分为“预备动作+正式动作”,“后一名演员做预备动作时,触碰前一位演员给出提示。”

观众在镜头前看到舞蹈流畅合一,都是经过老师和演员们日复一日刻苦的磨合、训练才换来的。李桢把老师的手语指导形容为“交响乐指挥”,“老师扮演节拍器的角色,让听障演员们有稳定的节奏,而每个动作的呈现唯有‘死磕’,反复地排练,把所有的配合和细节都做好,才能在闭幕式演出中有完美地展示。”

【编辑:汪宇瑾】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