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介绍,在评价防控成本和效果的时候,应该从科学上看,一般应该说有四个评价维度。
一是防控成本和防控效果,也就是说花费了多少成本,减少了多少感染、多少重症、多少死亡。我觉得,我们党和政府的防控理念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所以我们看到,我国的总感染人数、发病人数、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都是非常少的,这说明,我国的防控成本效果比是高的。
二是成本效率,即控制和扑灭疫情的速度。我国的防控工作基本上都在1-2个最长潜伏期内快速处置、快速扑灭疫情,这说明成本效率比是高的。
三是成本效用,也就是通过动态清零、精准防控,我国保证了绝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减少了因疫情带来的不便,乃至心理等健康问题。这说明,在牺牲极少一部分人的正常活动和控制极少一部分区域流动的情况下,换取的是最广大地区和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四是成本效益,也就是防控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这方面,关键是要算大账、算动态账。如果仅按疫情发生地、按疫情发生时的成本来算成本效益,是不全面、也不客观的,应该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算大的经济账、大的社会账、大的民生账。
事实证明,“动态清零”做法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规律,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尽管“动态清零”的防控措施会对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是短期的、范围是有限的,应该说,任何防控措施都会有一定的代价,但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和对防疫工作的配合。
中国的抗疫实践表明,坚持“动态清零”是我们14亿多人口大国当前务必守住的疫情防线,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好的践行,也是对国际抗疫的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