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丨7

有“打工人食堂”之称的7-11便利店,日前因食安问题翻车,据悉,被媒体曝光乱象的两家北京7-11,均为加盟店。公开报道显示,这家日资便利店巨头在2011年前后,以特许加盟模式在中国市场遍地开花。有业内人士指出,加盟模式无可厚非,管理粗放才是主因。国内便利店发展的红海中,7-11也尽显疲态:食安问题待解,还面临着与老对手及本土新兴便利店品牌抢占低线市场的课题。

聚焦3·15丨7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一连翻车三家

在“315”翻车的一众企业中,7-11便利店也是其中一员。北京亮马桥店、通州新华联家园店接连遭到曝光。

据媒体报道,今年1月底,记者卧底7-11亮马桥店发现该店存在多项违规操作,包括将食材敞口放在垃圾桶上、食品包装与蟑螂贴和其他杂物混放、超过13天应做下架处理的热饮柜饮品被更换新标签后继续售卖等。另有媒体暗访7-11通州新华联家园店同样发现后厨各种乱象,比如将过期的米饭、冷藏包子和饭团照常销售、当天未卖出的食品未按规定进行废弃处理等。

聚焦3·15丨7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3月15日下午,7-11北京便利店在公众号致歉,并对涉事的亮马桥店做出停业整改处理。同时,还表示正在对北京全市的店铺进行自查,自查结果出台后会及时向社会公布。

当日晚间,北京通州市场监管局通报表示,对7-11通州新华联家园店开展了调查,发现媒体反映情况基本属实,目前该店已经停业并被立案调查。

除上述两家门店之外,通州区的另一家7-11便利店日前因出售过期牛奶而被处罚。天眼查App显示,周某与柒一拾壹(北京)有限公司通州区临河里店相关买卖合同纠纷文书公布。法院指出,该门店出售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食品,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柒一拾壹临河里店退还原告周某货款3元并赔偿1000元。

7-11便利店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透露,在“315”期间被媒体曝光的两家店铺均为加盟店。《消费钛度》致电7-11总部,该说法也得到证实,称“属个别门店违约”。

对于业内存在的“7-11便利店此次折在加盟模式”的说法,易观分析新消费行业资深分析师李应涛向《消费钛度》表示,“不能完全归咎于加盟,只能说加盟模式出现类似质量问题的概率较大,因为部分加盟店更追求利润而降低成本,但加盟店也往往更具责任心去经营店铺。因此,问题更多是出在企业管理方面。”

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向《消费钛度》分析称,7-11的食安翻车,问题关键在于企业管理模式粗放,规范性不足,甚至有些地方出现承包制。

在食品安全科普专家、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王思露看来,7-11的加盟模式中确有不少课待补:对于加盟店存在的食安问题,企业应该培养试点门店,以此制定奖惩机制,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问题后的惩罚力度,降低食安事件的发生概率。

特许加盟 先入为主

公开资料显示, 7-11原属美国南方公司,初创于1927年,1973年日本伊藤洋华堂特许加盟,7-11正式成立,随后进入日本,并在2005年正式成为一家日本公司。

聚焦3·15丨7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在国内市场,特许加盟是7-11扩张的经验谈。7-11于2004年进入北京市场,彼时还是直营管理。2012年,北京7-11先后放开委托加盟和特许加盟,委托加盟是将部分直营店转化为加盟店,特许加盟则是实现门店扩张。

采用特许加盟方式后,7-11门店才在中国遍地开花。在2011年进入四川市场后,7-11又先后进入了山东、重庆、浙江、江苏、湖北、陕西、福建、湖南和河南等省市。纵观多年发展,7-11正在走出北上广,加快布局中国市场二三线的步伐,通过特许加盟的方式,与区域零售龙头合作,进入中国“下沉市场”。

登陆7-11的中国官网,首页赫然标明“7-ELEVEN中国各地区合作加盟商正在招募中”的信息,并对此提出了四条要求,即有零售经验(百货、超市)、有资金实力(上市公司等)、有基础硬件设施或者有相应的资源(物流中心、食品工厂等),和7-ELEVEN有共同的经营理念。

在各区域市场,7-11广结当地盟友。据公开报道,2012年、2013年,7-11以“合资”公司的模式先后入局山东、重庆。山东首店背后持股方是众地集团有限公司,占65%;日本株式会社7&i占35%。2019年,福建和唐山分别授权给福建榕宁便利和唐山金匙集团、北京庄典集团;湖南和河南区域则分别授权给友阿便利和三全食品全资子公司叁伊便利。

《消费钛度》关注到,今年3月业内还传出了7-11进军海南的消息。有行业人士透露称,7-11将进军海南市场,延续一贯的特许经营模式,大概率会与华盛集团或者农垦集团“联姻”。

7-11便利店(中国)董事长内田慎治曾在公开采访中透露放弃直营模式的原因:如果总部自己直接做直营店的话,80家店就是极限,再多的话就会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7-11下一步的政策就是在全国增加店铺数量,并尽快在中国实现2万家店的规模,”这是内田慎治在2018年媒体采访时的目标。

徐雄俊分析称:“7-11便利店的优势在于入局时间早,品牌先入为主。特别是在南方市场,其规模效应、品牌口碑较为强势,它还有一批忠实粉丝与会员客户。劣势来看,近几年发展偏向保守,食品安全等问题频出,也在拖累其快速发展。”

被挤压的空间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7-11便利店在中国大陆开店数为2387家,位列第7位。榜单显示,中石化易捷、美宜佳、中石油昆仑位列榜单前3名,门店数量均超2万家。“日资便利店三巨头”另外两家开店数均已超过7-11,罗森为3256家、全家为2967家,位列榜单5、6位。

聚焦3·15丨7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数据中也折射出7-11的窘境,生存空间正在受到老对手及本土新兴便利店品牌的挤压:相对于2018年的榜单来看,罗森增加了1284家,7-11只增加了505家。本土便利店品牌便利蜂由2020年第12位上升至第10位,门店数从1585家增至2000家。

有计划的扩张,仍然是7-11当下的重要命题。 在2021年9月的一场发布会上,广东7-11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谈及7-11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的开店计划:“每年节奏都是按照150-200家店铺的速度。关于下沉城市,我们已经有店铺了,三四线城市也有一些,像湛江、茂名、清远都进去了,未来要看到适合的就去开。”该负责人还透露,7-11的加盟店占比超过3成。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向《消费钛度》分析称:“按照年开店100至200家速度来看,7-11的扩张速度并不算过快。与罗森、全家相比,7-11的劣势在于本土化,或者说是对中国本土市场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并不如其他两家。”江瀚同时预判三、四线下沉市场或许将成为便利店争夺的重要方向。

徐雄俊指出:“国内便利店市场非常庞大,近几年来中小便利店对于大型超市、咖啡厅甚至餐饮都有一定的替代作用,所以未来增长空间也很乐观。下一步,便利店从一二线城市往三四线城市扩展是大势所趋。便利店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品牌基础上的规模化效应,这也解释了当下企业的扩张。”在徐雄俊看来,本土新兴便利店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外资的比拼结果,还需拭目以待。

对于便利店之间的规模化之争,李应涛表示:“规模化是便利店核心要素之一,尤其是在一个区域内形成规模化布局,因为便利店中的一些核心品类如生鲜、酒水饮料等需要快速补货,没有规模门店支撑,供应链效率将极为低下,成本难以覆盖。当然,如果只有门店数量,没有清晰的产品规划和供应链运营效率,企业也很难生存。”

李应涛还提出,便利店业态较难在北方发展,主要是因为北方居民生活习惯、地域气候、交通状况等所致。便利店业态与人均GDP息息相关,GDP越高,便利店相对越密集,随着中国人均GDP的不断攀升,未来三四线确实会有比较大的下沉空间。

眼下管理问题频出的7-11,在扩张前行中是否会对加盟店的管理机制做出相应的升级?截至发稿,《消费钛度》暂未收到7-11方面的回复。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