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演出行业协会,ID:CAPA-1988,作者:姜琳琳
时间快要走到第一季度末尾,本轮疫情仍未见明确拐点。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综合调研票务平台、剧场、演出经纪机构,从2月中旬至3月中旬期间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场次超过4000场,3月下旬还将有约80%的项目停演或延期。据测算,预计至3月底全国取消或延期的场次约9000场,占一季度专业剧场、新空间演出总场次的30%。
截止至3月18日,2022年全国专业剧场、新空间演出场次2.47万场,票房收入13.16亿元。预计一季度演出场次较2021年同期降低25%以上,票房收入降低35%以上。
停演风险 资金承压
常态化以来的最大挑战
这一轮爆发无疑是常态化防控两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上海、广东、山东、吉林、天津等多地剧场关停,演出取消、延期。
对于演出企业而言,成熟的巡演项目,直接面对的是停演风险,剧组出发、途径与目的地风险难以掌控,单场停演背后是人员、运输、乃至隔离某地无法预计的多重开销。正在巡演途中的《风华绝代》《武则天》剧组,原本计划28地33场演出,目前仅完成7场,剧组着实经历现实版的“人在囧途”,出发地出现疫情、航班取消、途中核酸证明过期、行程码突然“带星”等等,至今仍困在外地无法回京。
对于创排新剧目,直接面对的是资金压力。“原本指望2021年年底的一轮全国巡演之后能收回成本,启动新戏创排,现在资金链压力已经非常紧张。”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3月21日,青岛市演出行业协会在其官方平台发布《青岛市演出行业协会社会请援呼吁书》,称会员单位反馈经营成本压力巨大,演艺市场整体萎缩,企业零收入情况普遍。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后青岛市演出经纪企业关闭60%以上,文化传媒类企业关闭35%以上,文化演艺从业主体整体萎缩45%左右。
青岛市演出行业协会呼吁场地所有方,适当减免租金免息分期、缓交租金、管理费;呼吁各金融机构为已有贷款演艺企业降低贷款利息;呼吁各级各区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出台各类惠普性、持续性行业扶持政策;呼吁演艺行业相关采购单位、合作企业尽快结清已完成项目的欠款。
左手退票 右手开票
演出行业必须适应的新日常
尽管艰难,但演出机构乃至整个演出行业并未如2020年那般完全停摆。经过一年走走停停的“磨砺”,对疫情防控带来的演出变动高效反应,及时应对,同时做好准备抢占档期以便恢复后能立刻推出演出项目,一边妥善退票一边有序开票,已是演出行业的日常。
以天津大剧院为例,3月初多部颇具市场号召力的作品陆续开票,其中包括将于5月8日登台杭盖乐队“乘风而归”天津站;5月20-21日登台的上海歌舞团“荷花奖”获奖作品《朱鹮》;将于6月17-18日登台的音乐剧《粉丝来信》,以及将于4月登台的话剧《窝头会馆》《福寿全》《回廊庭杀人事件》等。
在保利票务平台,也有多部剧目近期开票。4月中旬登录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话剧《皮囊》;4月底将在梅兰芳大剧院的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展演、国家京剧院2022春之声演出季;五一登上无锡大剧院的音乐剧《唐朝诡事录之曼陀罗》;5月底登上琴台大剧院的音乐剧《也许美好结局》;6月初登台合肥大剧院的《只此青绿》等都接连发布开票信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3月初也宣布5月26日-6月12日登台的话剧《长恨歌》开票。
保利票务平台还在其官方抖音直播间特别策划舞台剧《寄生虫》粉丝福利专场直播,为剧目“带货”,其中就包括海口、重庆、长沙、上海、北京等4月底到5月初演出场次专属购票优惠福利。
高清影像 嫁接综艺
舞台艺术仍在向线上找助力
“越是这样的时刻,越是需要戏剧。”
3月12日、13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官方微博连续播放《万尼亚舅舅》(2018年上海大剧院录制版)、《太太学堂》(2014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录制版)高清影像。首日播放的契诃夫经典话剧《万尼亚舅舅》观看次数达44.6万;莫里哀经典话剧《太太学堂》观看次数达35.4万。根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发布的节目排期,14日-20日,包括《那年那时那座城》《追梦云天》《商鞅》《冒牌人生》《山海经》《烽火家书》《秀才与侩子手》7部话剧作品接连上线。
尽管点击数据可观,传统舞台作品仍然难实现线上有效商业拓展。上海在尝试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向线上找助力。同样在3月12日,东方卫视推出国内首档全产业链音乐剧竞演综艺《爱乐之都》,邀请廖昌永、张雨绮、阿云嘎、黄舒骏、小柯、大张伟组成“爱乐助力团”,并挑选出32位音乐剧演员,通过多元剧目竞演中争夺"爱乐之冠"。
音乐剧嫁接综艺,曾有声乐类选秀节目《声入人心》留下样本。阿元嘎、郑云龙等音乐剧演员由此“破圈”,尤其是以出色唱功和精湛舞蹈为大众熟知的阿云嘎,还被北京演艺集团授予北京歌剧舞剧院的音乐剧团团长一职,成为国内首个国有音乐剧团团长。《声入人心》铺路,拉近了歌剧、音乐剧与大众视野的距离,让从小听流行歌曲长大的一代感受到另一种舞台的魅力,催生更多粉丝,走向线下走进剧场。《爱乐之都》后续效应值得期待。
金融工具 政策扶持
一线需求减税降费更实惠
大疫第三年,各行业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导致整体发展环境在收紧,而对于各地政府而言,文化经费投入总量偏小、资源配置也不尽合理。
一线演出企业的切身感受是,从2021年12月开始的这轮疫情影响要远大于过去的两年。2020年疫情初发,全国范围内果断施行的社保补贴等政策对于文化企业助力不小,同时公司也采取轮休等灵活方式降低工资成本,保证文化公司以最小的消耗捱过最艰难的时段。“但这一轮开始,相关扶持政策早已到期。动辄取消十余场,干扰巡演整体排期的甚至直接取消了数十场。对于演出公司而言,每一场取消背后,都是全套工作归零。仅在2月底至3月初,公司已经取消20多场,损失逼近200万元。”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相对于银行贷款,对于我们来说,最迫切的需求还是社保补贴和切实的减费降税。”
“因为目前看风险的确比较大,即便低息贷款,时不时爆发的疫情也不敢保证演出项目最终能顺利还本付息,所以演出公司老板宁可自己想办法筹措资金,并不会考虑为创排新剧目找银行贷款,况且当下演出行业利润已经相当薄,贷款利息也并不是能轻松扛起来的,轻资产的文化企业还不上贷款的可能性真的很大。”此外,指导性扶持政策,国家及省市专项资金申请不到位也一直困扰一线演出运营企业。
“疫情第一年能坚持下来,我觉得特别幸运,第二年眼看能正常运转了,踌躇满志要大展拳脚,没想到第三年,一切又回到前途渺茫的起点,继续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