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上海,青春的志愿力量在闪光。4.5万多名上海青年志愿者星夜兼程地响应号召,出现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把战疫力调至满格,在特殊时期肩负起特殊的青春担当,每个人都是守“沪”者。
青年报见习记者 丁文佳
核酸检测志愿者
“大白”经历写下人生难忘一页
“请大家10人一组,准备好二维码,手机调至最亮,有序排队!”志愿者汤佳慧每天要把这句话重复六七百次。松江区方松街道月亮河社区上周开始保证48小时内两次核酸,包括汤佳慧在内的松江区财政局团支部的5名青年志愿者到现场支援核酸检测工作,一个周末两次核酸就为居民累计采样4200多份。
在汤佳慧服务的居民中,有一些还是第一次来检测,以为到了点位直接测就行了,不知道还有前序的几道流程。在汤佳慧不厌其烦、不断重复的讲解后,居民的配合速度终于提了上去。
“我不太用手机,你能教教我吗?”一位腿脚不便坐在轮椅的老年居民也主动来到检测点,由于操作不了智能机而不知所措。在检测点,汤佳慧还会遇到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不仅热心帮助他们解决注册预约问题,还贴心地安排他们优先采样,减少排队时间。“我只是我们50多名松江区财政局志愿者中的一员,短短几天我们服务了630多个小时,能够在特殊时期成为‘大白’,必定是青春中难忘的一页。”
社区封控志愿者
朝夕相处 收获满屏感谢话语
“不能下楼来遛狗,要保护好自己,快回去吧。”经过“1号志愿小分队”的一番解释,居民立马连声答应赶紧上楼。“我买的牛奶到了,可以帮我拿一下吗?”看到群里消息的他们又立马奔向小区门口……进驻封控小区里的志愿者们与居民24小时朝夕相处,除了每天包揽生活垃圾收运、快递投送、场地消杀等日常工作,还要时不时关心居民临时提出的需求。
“1号志愿小分队”是浦江镇青年骨干志愿者队伍中的一支分队,平均年龄在35岁的十人平时关系融洽,被派出支援后又分在同一个寝室——1号房,这个简洁的门牌号正是他们小分队的名字由来。他们是浦江派出的第一批志愿者,在封控社区已封闭服务了9天,还有5天本可解封回家,但选择了集体转战,到新的“战场”开启新一轮14天的志愿服务。
队长叶彬介绍,第一个小区有2700多户居民,有时候从一个门洞走到小区门口需要花上10来分钟。他们会在每个楼道建群,把几十户人家集合起来,第一时间了解他们需求,比如有人有基础疾病,需要配药服务,每天最多的时候会来回跑上几十次。几天下来,各个群里总是出现刷屏的感谢。
隔离酒店志愿者
争分夺秒 只为守护好这座城
召集每日工作例会、监管污染区工作流程、盘点整理物资……隔离酒店的每日工作安排井然有序,很多时候是从无到有、从忙乱到顺畅的管理成效。3月4日晚7点,莘庄工业区紧急发布了动员,晚8点就有近百人报名,先行成立的10人青年志愿者专班中的6人立马赶赴航新路612号汉庭全季
酒店隔离站点。
莘庄工业区团工委书记杜纯波说,志愿小分队刚到达,二话不说就加入了酒店正在进行的清退房客工作。当晚11点半,最后一名房客离开;第二天清晨6天,志愿者们协助医务工作人员登记、核实了205名隔离人员的基本信息,为疫情隔离点的正常运行打下了基础。
从一开始隔离防护服穿不利索,到主动培训送餐阿姨如何正确穿着,从大家一窝蜂行动到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并且成立临时党支部……为了让每一天的隔离工作有序高效运转,在隔离酒店的志愿者们争分夺秒,只有在凌晨的工作间隙,才是难得的休息时刻。由于团队都是1991年后出生的青年,他们的孩子都还很小,只能在这时与家里人视频。志愿者杜纯波的孩子也不过一岁,他错过了孩子前几天的一周岁生日。舍小家为大家,杜纯波说,“我们希望守护好这座城市,不会再有人住进来隔离了。”
外语翻译志愿者
双语服务 架起与外籍人士沟通桥梁
“Could we get the Cov-id-19vaccine here?(我们可以在这里接种新冠疫苗吗)?”面对一名外籍住户的询问,石门二路街道的志愿者王一闻用熟练的英语回复对方,外籍居民需要到特定的地方接种,并告知具体流程。
而在松江区泰晤士小镇,双语志愿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这里居住人口中外籍人士占了五分之一,通知他们全部到点位参与核酸检测的任务挑战不小。”泰晤士小镇商圈党支部书记姚丽丽曾在新西兰留学,和另外两位双语志愿者一户户用英语告知具体情况。
姚丽丽说,“我们这里没有硬隔离措施,但是大家内心筑好了一道防护墙,外籍人士在志愿者的解释说明下跨越语言障碍,全家出动做核酸,然后回家安心等结果,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心理援助志愿者
心理疏导共迎“疫”散花开的春天
及时加强心理疏导,缓解人们的“疫情焦虑症”,成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据统计,自3月3日至3月16日12:00,全市依托“上海志愿者网”发布“疫情防控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项目19个,招募疫情防控心理疏导上岗志愿者307名,他们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解忧贴心人。
市志愿者协会已协调上海市海上搜救志愿服务总队等志愿服务组织向全市提供心理疏导志愿服务,各区均结合实际成立了心理疏导志愿服务组织,通过每日电话、定期走访等方式了解居民心理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共同迎接“疫”散花开的春天。
战疫中的青春力量
外卖小哥当志愿者比送餐还要忙
王笑笑是美团外卖的一名骑手,他和其他三名同事发现周边小区被管控封锁了,很多居民有配送需求,恰好看到站点张贴了志愿者报名信息,他就带头去社区报名,他们四人成了社区的防疫志愿者。他们从早上不到9点就开始进行配送,到下午2点多才有喘息的时间。王笑笑用朴素的语言说出了四人的心声:“虽然现在比送餐还忙,但是总要有人冲到第一线的,我们都是入党积极分子,在有需要的时候要冲在前面,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疫情没有那么可怕。辛苦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把这个难关过去。”
青年报记者范彦萍
教师夫妻 上海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昨天凌晨起,淮海中路小学数学教导黄佳蓉老师居住的小区开始实施“2+12”管理,清晨6点,她就和同为教师的丈夫袁秉出现在了小区的“大白”志愿者队伍中。帮助小区的老人申请核酸码、维持核酸队伍秩序、安抚居民情绪……整个上午,黄老师忙得一刻不停,而做完志愿者的工作后,她还要上线与学生进行互动。虽然很累,但黄老师却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眼下正是疫情防控吃紧的时刻,上海是我们的家,上海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机关青年 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盼
在小区进行封控管理时,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格外令人挂心,防疫工作者们总能及时伸出援手,为老人们排忧解难。不久前,在普陀区宜川路街道的一处封控小区内,89岁高龄的陈阿婆在凌晨突然心衰发作。危急关头,所幸有宜川路街道“85后”机关青年干部高鹏飞的暖心守护,火速为阿婆购买了氧气罐,并将其送至定点医院救治。
高鹏飞认为,在封控管理工作中,与居民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不断收集和更新居民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居民的情况,再加上街道和各级指挥部的强有力保障,才让我们的前台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真真正正地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盼”。 青年报记者 蔡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