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和《人世间》一样,属于腾讯影业出品的电视剧,总制片人是马好,两部剧都获得了超高的收视率,爱奇艺热度保持第一。
但《心居》豆瓣5.8评分比起《人世间》的8.1分,差距还是被拉大了!
开放的大结局,让观众意难平:展翔、顾清俞、施源、冯晓琴,他们的爱情归宿在哪儿?
电视剧留下了悬念,给读者解答,除过施源不能和冯晓琴结合外,顾清俞似乎和展翔与施源都有可能。展翔与冯晓琴、顾清俞都有可能走在一起。
顾清俞也想开了,给冯晓琴要买房子;展翔也想开了,给冯晓琴公司很多的股份!
有点突兀,而且冯晓琴与顾清俞都都发出人生感慨!
成为大赢家的冯晓琴感谢了上海,这个美丽包容的城市!
顾清俞感谢生活,让爱与被爱延续!
这结尾啊,强行的留白与升华。
所以尖锐的冲突,到了结尾,需要赶快平息,感觉结局还是太突兀了,没有小说原著的结尾那么自然!
《心居》编剧滕肖澜,也是小说原著作者,是一个人,她为何这样要做,为何狠狠地把一些情节删除了!
一、施源母亲自杀,编剧为何彻底删改?
原著里,施源母亲因为儿子高考,自己给施源错将安眠药当成营养药品,导致孩子高考昏头大睡几天,等施源醒来,高考结束,母亲因此过分自责而患病,自己的好心导致儿子高考失利,钻心之悔痛,就跟了一生。
儿子与顾清俞结婚,给了她几分希望,尽管她和施源一样,骨子里都长着自尊心,但是,儿子能娶一个才貌双全的妻子,内心还是比较安和。只是后来施源于顾清俞离婚后,她的愧疚与失落加剧了病情。
后来的故事里,顾清俞与施源在上海一豪华西餐厅相见,施源说自己的母亲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自己将离开上海。
电视剧里,施源的母亲与儿子搬进了新家,一个地方不大的二手房,环境的改变,让施母开心,总算有了自己的家,母亲向儿子说出了心里话:从此,我不再闹了,我们一起好好过日子。
原著作者兼编剧,还是为了过审等因素妥协了,但这种对施母强行升华的效果。
《心居》的结局,每个人突然都顿悟了,对生活与人生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样的收尾色彩积极了很多,观众感觉突兀了一点。
编剧滕肖澜当然明白观众的想法,可是电视剧不同于小说,受众人很多,必须考虑很多因素,最重要的就是过审因素。没有放映许可证,这电视剧咋和观众见面呢?
二、落魄的施源突然成了暴发户,要去海外继承百万遗产
原著中的施源,与顾清俞离婚后,日子过得非常拮据,母亲自杀去世,更是心灰意冷,但是突然收到加拿大那边的信函,说自己有一笔海外资产需要继承,原来是在加拿大开了上百家连锁医药超市的叔父临终想着,给自己上海的侄子施源留下来一大笔资产。
最后施源去了加拿大定居,继承了资产,成了一个暴发户。
《心居》原著这样的结局,不否认人生会有这种戏剧性,但是对于施源这个有着自尊心和才华的落魄之人,他突兀地面对一大笔财产,然后心安理得地去继承,一个不愿借自己妻子50万元给母亲换肾的他,就能继承一个几乎未谋面的叔父几百万资产,似乎比较不合情!
《心居》作者滕肖澜自己也承认,施源这样的结局,是自己太任性了一把,电视剧里,必须要符合实际,不能让天上掉馅饼,所以就让他正常了一些,用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帮父母买了一个不大的二手房。
这样的改造是符合现实和剧情的。
至于施源与顾清俞是否能走在一起,见仁见智了,编剧给了大开放的结局,以便观众再度发酵,让电视剧引发议论,提高关注度。
三、编剧为何大幅砍删顾清俞闺蜜的戏份
《心居》原著里,顾清俞闺蜜的内容描述不少,她是顾清俞情感困惑的倾诉对象,也是帮助顾清俞开导的人生导师,这个角色对小说情节的贯穿有很大作用。
电视剧里,我们时常也看到,顾清俞遇到困惑时,与闺蜜倾诉,而且基本就是两个人在练瑜伽的时候。
实际上,顾清俞这个闺蜜先是和一个非常有钱的老外结婚,过着豪奢的生活,后来老外出现问题,闺蜜果断止损,回国与自己初恋结婚生子。
电视剧把她的戏份砍删到了只做顾清俞的导师,我们观众基本看到她的戏份就是练习瑜伽,收视顾清俞的人生导师,再无其他。
编剧为何这样做?
电视剧只有35集,那么小的体量,不能有太多的副线,为了集中突出展翔、施源、顾清俞、冯晓琴、顾昕、冯茜茜、这几个最有看点的人物与剧情,必须有必要做出牺牲一些,所以,编剧肯定要删减的。
而顾清俞闺蜜这条感情线,就显得多余,所以大幅砍删,把焦点放顾昕与冯茜茜、葛玥,还有顾清俞、展翔、冯晓琴,这二组三角关系上,这样更具有话题度,虽然狗血一点,但观众需要一种不寻常的刺激,骂爹骂娘不重要。
笔者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看完了《心居》,真心话,这部剧好吗?你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