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多一度丨23万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它们将游向哪?

4月9日,2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在湖北宜昌放流入江。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中华鲟?为什么中华鲟既生活在长江,又生活在大海?中华鲟的寿命有多长?……

实拍湖北宜昌中华鲟放流:超20万尾被放归长江。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23万尾中华鲟放归长江,启程“回家”

新闻多一度丨23万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它们将游向哪?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周星亮 摄

2022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2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从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启程,“乘”着“滑梯”快速游入长江,奔向1800余公里外它们的祖辈生活的大海。23万尾中华鲟放归长江,大规格中华鲟放流数量创历史新高。

此次活动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旨在对天然水域中华鲟资源进行持续补充。

新闻多一度丨23万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它们将游向哪?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刘康 摄

本次放流的中华鲟均为三峡集团自2009年以来繁殖培育的子二代中华鲟。放流延续“中、青、幼”相结合的科学策略,鱼类年龄最大13岁,最小半岁,放流数量较往年大幅提升。

人工繁殖及放流是鱼类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有助于实现鱼类种质的延续并对野生资源形成持续补充。

新闻多一度丨23万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它们将游向哪?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刘康 摄

此次活动是三峡集团实施的第65次中华鲟放流,也是自2009年首次开展中华鲟子二代放流以来,放流子二代中华鲟数量最多的一次。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近530万尾。

中华鲟有多古老?

距今1.4 亿年的白垩纪子遗物种

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

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曾与恐龙同时代,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长江珍稀鱼类保护的旗舰物种,有“水中大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

中华鲟的寿命有多长?

中华鲟属鲟科、鲟属,俗称鳇鱼、腊子鱼。成年中华鲟体长可达4米,最大体重可达千斤,寿命可达百岁。

新闻多一度丨23万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它们将游向哪?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形态特征

体梭形,头较大,略呈三角形。口大,下位,横裂,能自由伸缩。身体具5行骨板,属软骨硬鳞鱼,背鳍位于身体后部。头部和身体呈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最大个体重达500千克。

中华鲟有哪些生活习性?

海河洄游性鱼类,江里出生,海里长大

新闻多一度丨23万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它们将游向哪?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片来源:三峡小微官方微信

中华鲟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层鱼类,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

每年春夏之交,成熟的中华鲟寻找到长江口,然后逆流而上,洄游至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孵化的鱼苗沿循父辈“足迹”,漂游入海。

多年以后,成年的中华鲟,又“寻根”’上游,繁衍后代。

新闻多一度丨23万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它们将游向哪?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刘康 摄

中华鲟吃饭的要决:吸、吸、吸

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就像吸尘器一样吸食浮游生物、植物碎屑、小鱼、小虾等。

中华鲟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属温和肉食性鱼类。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食物种类也有所不同,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亲鱼洄游期间不摄食。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通常在3-4级,食物以鱼和蟹为主,还有虾和头足类等。

中华鲟未解之谜

1.洄游期间为何选择“忍饥挨饿”?

洄游过程耗时近两年,游程近万里,在此期间滴食不进,全靠消耗自身营养储备,维系畅游长江的体力,并供给自身性腺发育成熟。

2.繁殖季节为什么和其他鱼不一样?

很多鱼类春天繁殖,而中华鲟却是在深秋繁殖。

中华鲟为什么是濒危物种?

历史上的中华鲟

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流域。

如今的中华鲟

水体污染、航运干扰、江底挖沙、人类长期过度捕捞、中华鲟意外死亡……导致中华鲟野生自然种群规模持续哀退,长江成为野生中华鲟种群的唯一分布区域。

保护级别

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中华鲟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新闻多一度丨23万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它们将游向哪?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片来源:三峡小微官方微信

现状

中华鲟过去9年中7年未自然繁殖 面临野外灭绝危险

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唯一已知的野生中华鲟产卵场,通过近些年的系统保护,保护区内江豚等珍稀水生物种数量持续增长。

作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的中华鲟正在失去自我维持能力,目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从2013年开始,作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的中华鲟9年中有7年未发生自然繁殖,这表明其正在失去自我维持能力,面临野外灭绝的危险。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廖小林说,在没有找到可靠的资源保护和自然繁殖恢复途径的时候,开展全人工繁殖、构建人工种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是未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保护措施。

新闻多一度丨23万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它们将游向哪?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刘康 摄

人工繁殖及放流是鱼类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实现鱼类种质的延续并对野生资源形成持续补充。“近年来三峡集团加大中华鲟保护力度,投资3.6亿元建设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对中华鲟物种保护形成了有效支撑,尤其在当前中华鲟野生种群繁殖艰难,种群数量极度濒危的状况下,依托人工种群开展的放流有利于中华鲟种群繁殖恢复。”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鸣山说。

中华鲟保护历史回顾

1984年

利用鲟鱼脑垂体催产亲鱼成功,并进行首次放流。

1985年

采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脑垂体催产获得成功。

1995年

大规格中华鲟培育技术取得突破,幼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

2000年

中华鲟活体无创采卵技术取得突破。

2009年

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在三峡坝区基地破膜而出,表明中华鲟研究所已具备不依赖野生亲鱼实现规模繁殖和放流中华鲟的能力。

2013年

首批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中华鲟在实验室内诞生。

2015年

构建了中华鲟人工遗传谱系。

2017年

初步完成中华鲟全基因组测序,建设完成中华鲟遗传DNA信息库。

2022年

4月9日,第65次中华鲟放流,2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近530万尾。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三峡小微官方微信号

编辑 王晓琳 校对 吴兴发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