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璐璐的皮雕作品刀鞘《猎》
孟璐璐的皮雕作品《甲》
孟璐璐正在穿铠甲
孟璐璐在专心雕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古代很多关于战争的描述中都出现过铠甲,这些铠甲多为男性所穿着。近日,有位新疆姑娘自制了一套女性专属皮雕铠甲,她身穿铠甲的视频在网络上收获无数点赞,网友直呼“英姿飒爽,是花木兰吧”“怎一个帅字了得”。
32岁的新疆姑娘孟璐璐,醉心手工皮雕技艺8年多。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她称制作这件铠甲是为实现自己多年的心愿。
耗时3个月、花费上万元
新疆姑娘全手工完成女性皮雕铠甲
孟璐璐想制作一套女性专属铠甲的愿望已埋藏心里多年。作为手艺人,她经常要去全国各地采风,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转转,“我发现博物馆里展览的大多是男性使用的兵器、铠甲等,我们知道花木兰,也知道女将军妇好,但很少见到女性铠甲。”
此后,她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我所能掌握的资料只是平面的,也没有闲钱买套真铠甲回来打版。”孟璐璐说,从用二层牛皮废料制版、画图、雕刻、染色再到拼装完成,过程没一处顺利的,用三个字形容就是“改改改”。
孟璐璐用到上百种工具、数十套工序,耗时三个月,花费上万元,才终于完成这套铠甲,“它要实穿合身,每个关节要灵活,穿上之后不能硌,要能提得了刀、拉得了弓、握得了剑、上得了马。我给它取名《甲》,意为纪念自己的第一个铠甲作品。”
有人问做这个铠甲都没有收入,还花了上万元,意义在哪呢?
孟璐璐说:“不是做每件事都一定要有意义,这件作品后期会用来展览,不出售,它不会给我带来物质上的回报,但对我来说,是创作上的突破,后期我可能还会创作类似的铠甲。”
“马背上长大的女孩”痴迷民族风花纹
辞职做皮雕,三年无收入
孟璐璐是土生土长的新疆姑娘,从小学习国画,大学学的是设计。“几年前,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些皮雕画,感觉很亲切,我从小到大用的器具、马鞍等皮质用品上的花纹,跟这些皮雕画很相似,只是我一直不知道这种工艺叫皮雕。”
孟璐璐告诉记者,小时候一家人生活在伊犁,姥爷常赶着马犁地,马身上各种民族风花纹的皮套具就是妈妈做的。从小跟着长辈一起骑马的孟璐璐是个“马背上长大”的女孩,“当时就很激动,觉得这是一项可以做的事业,我想做一些新疆本土的皮雕作品。”
2012年,她毅然辞职成立了工作室。但从业前三年,她几乎没有收入,用的都是以前的存款,因为有设计技能,她坦言不怕将来找不到工作,“那时候,一门心思就想做皮雕,我知道这一路会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决定闯一闯。”
新疆特色风格融入她的骨血
拜师非遗传承人技艺愈发精进
最初,孟璐璐根据网上视频学习,但她不敢轻易下手,“用于皮雕的牛皮很贵,一旦出错,皮就废了。”孟璐璐说,手工皮雕是一项细致活儿,费时费力,制作工序复杂,没有捷径,只有反复练习。“练基本功很费力,受伤是常有的事,手指也变形了。”孟璐璐说,以前自己的性格比较急躁,自从开始做皮雕,能在工作室一坐就是12个小时,投入创作时可以一天不吃不喝,“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我愿意为它改变。”
自小在新疆皮雕文化中耳濡目染,这种传统工艺的文化已融入她的骨血,“我的皮雕作品都有鲜明的新疆特色,在我心里,新疆元素的作品最有艺术感。”她的皮雕作品里,有美丽的塔吉克族女孩,有凶猛的驯鹰……都异常逼真。
2014年,孟璐璐拜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唯一受邀参加法国卢浮宫名家展的中华皮雕艺术家、内蒙古皮雕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嘎瓦(李思沁)为师。此后,她的皮雕技艺精进不少,作品影响力越来越大,她也成为新疆皮雕非遗传承人。皮雕画作品《古兰丹姆》获2016年国际皮雕大赛铜奖,皮雕热瓦普乐器包《木卡姆》获2018年国际皮雕大赛高级组第三名。
孟璐璐说,第一次去参加国际比赛,就是想让大家都来看看新疆的皮雕艺术。
她的毕生心愿
“只想建座皮雕博物馆”
从2019年开始,孟璐璐将每件作品的制作过程拍成视频放在网上展示,很多网友被她的作品吸引,开始找她定制皮雕艺术品,“找我定制皮雕画、卡包、文创产品的人比较多,迄今为止最贵的定制作品是一把刀鞘,卖了1.6万元。”
从入不敷出到后来有所盈利,孟璐璐的事业逐渐好转,却依然没有什么存款,因为赚的钱都拿去买牛皮了。
孟璐璐告诉记者,她从2014年开始教授学生皮雕技艺,目前已培养了近百位传承人。孟璐璐说,以前都是一些老手艺人愿意从事皮雕工作,从2017年开始,身边从事皮雕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可能跟国家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有关。”
有人说孟璐璐把花样年华浪费在这些“臭烘烘”的皮革上,不值得。但她说,“我希望能重现新疆马背上最古老的皮具文化,让全世界知道,在这样一个有浩瀚沙海的地方,有一群热爱生活的人。我的毕生心愿就是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皮雕博物馆,来展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现在正在为这个目标积攒作品,可能需要十年或者二十年,但这是我今生一定要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