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殡仪馆,没有健康码的人我该让进吗?

疫情下的殡仪馆,没有健康码的人我该让进吗?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编者按

当一个人逝去,哀悼与殡葬仪式能为在世的亲友带来难以替代的安慰。

但疫情期间,预防传染和集中悼念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进入殡仪馆关卡重重、十分钟一个的流水线式殡葬成为常态,怎样才能让逝者与生者得到更多应有的人文关怀?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不留遗憾?

本文主人公在严密管控下的合肥成了一名「大白」防疫志愿者。不同的是,他坚守在殡仪馆门口,在防疫规定与怜悯和尊重之间努力寻找着平衡。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叫刘军,曾经是一名公交司机,目前是安徽省广善公益中心的全职工作人员,主要负责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2013 年,我因为一次志愿者活动接触到这个公益机构。

疫情发生后,我们经常带着志愿者到有疫情的各个地方去,进行社区走访、摸排,组织接种疫苗,给一线工作人员送物资等等。

疫情下的殡仪馆,没有健康码的人我该让进吗?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刘军和同事们到疫情地区送物资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今年 3 月开始,合肥周边的疫情越来越严重。4 月 8 号,当地殡仪馆联系到我们,说需要招募志愿者来现场登记防疫码。

来殡仪馆的很多都是老人,没有使用智能机的习惯,相关的沟通也很难进行,需要人力进行现场登记,就是工作人员用自己的手机,根据老人的身份证信息来查行程码、健康码。

志愿者招募不是很顺利,毕竟,工作地点特殊,很多人害怕这个场馆,而且工作每天六点就开始,到岗真的太早。

但殡仪馆不能关门,每天的工作是常态化的,也不可能因为人手不足就把防疫管理停掉。那怎么办呢?

最后就只有我一个志愿者来了。

疫情下的殡仪馆,没有健康码的人我该让进吗?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刘军在殡仪馆门口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复杂的流程下

与亲人匆忙告别

告别仪式一般都在早上。我每天都去,从早上六点半到大概九、十点钟,干完就回到原单位继续我的本职工作。基本上,这边每天进行仪式的逝者大概有 40 位,最高的一天达到 56 位,最低的也就 30 多位。

疫情期间最大的变化,是「一切从简」。那种传统的追悼仪式,就是主持人讲逝者生平、亲友排队三鞠躬等等,这些回忆和消化悲伤的过程都取消了。

就剩一步:进去看一下就火化。平均每场大概十分钟。

能近距离与逝者做最终告别的人也少了。

出现疫情之后,殡仪馆就规定:只允许直系亲属子女和配偶进入追悼现场,不管你亲朋好友来多少人,不管是绿码还是什么的,都一律不允许进馆,只能在馆外等着。

只有两个人,甚至只有一个人参加的葬礼很多。基本上都是让儿女或者是老伴一两个人进去,没有再多的。

疫情下的殡仪馆,没有健康码的人我该让进吗?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悼念变得简单匆忙,而进入殡仪馆的流程变得严格。

进殡仪馆共有三道关卡,进大门一道,停车场一道,我这里还有一道。

门口的第一步先是两个保安,引导来访者到下面扫健康码、行程码。发现是黄码,不允许进入场馆。

扫两码之后进入停车场,停车场值班的工作人员大概有六位。这时候,人们走向告别仪式厅,工作人员就会把非直系亲属的人拦在门外,让他们去停车场或者在大门以外等候。

逝者的直系亲属,需要进入场馆告别的,再到我这边来登记。

在殡仪馆做防疫沟通是很难的。毕竟亲人去世是个很悲痛的事情,这时候又不允许他进场馆,他心里面就更难过,对吧?

有些人一旦看到工作人员,心里就很抵触,认为工作太死板了,不让我进去跟亲人告别。但殡仪馆这些规定也是没办法的。

规则与人性的平衡

来殡仪馆的第五天,我遇到一个老奶奶,70 多岁。

她长期跟老伴生活在一起,现在老伴去世了。他们的孩子不在身边,隔离在上海,没办法回合肥。所以只有她自己一个人来跟老伴告别。

进门扫码后好像遇到了问题,奶奶并没有放行到我这里。她以为自己进不去,就哭了,泣不成声的那种。

看到工作人员拦着她的时候,我眼睛里面已经有点湿润。如果这时候不让她进入场馆,连最后十分钟的告别都没有,确实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怎么能把她老伴直接火化,最后就把一个骨灰盒给她?

我穿着防护服走过去了解情况,看到我过来,她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沟通之后发现,奶奶没有智能手机,不能扫健康码和行程码,被工作人员一拦,有些激动。最后,我帮助她利用工作人员的手机查询结果,发现她不是红码也不是黄码,只是进馆需要登个记。

登记的时候又有个小波折:需要 48 小时的核酸证明,她没有。幸好我们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准备了许多检测试剂盒,可以现场做,15 分钟出结果。

15 分钟后,奶奶进入了场馆,送了老伴最后一程。

她还挺感谢我们。

疫情下的殡仪馆,没有健康码的人我该让进吗?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虽然条条框框是这么规定的,但是人还是要讲情面的。要是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应该可以找到一个平衡。

需要现场做检测的每天在 5 位左右,最多的一天做了 10 位。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出现过不让直系亲属进的情况。

殡仪馆希望我能跟他们长期合作,把这个志愿工作维持下去,我也会尽全力保障这件事情。但说实话,最近感觉精神状态没有之前好,因为殡仪馆比较远,我早上得五点起来。

有人问我,你到疫区、到殡仪馆去当志愿者,不害怕吗?也不怕感染新冠吗?

我做过十年的公交司机,曾见过马路上大大小小的生离死别。我觉得人都有生老病死,没必要去刻意去想这样的事情,只是想怎么更好地进行科学防疫,怎么把来的这些人服务好。

但看到那位奶奶的时候,我还是特别难过。我真的是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亲人。

我当时就想,如果没有疫情,那该多好,对吧。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